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 上海人天女版社 ==========第1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编写组 上海人不女欣社 ==========第2页========== 2r人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编写组 上海人不女版灶出版《上海绍兴路5号) 青专本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新华印刷一印刷 开本787×10921/32印张10字数209,9001978年7月第1版1976年7月第1次印时 统一书号:217196定价:0.56元 Kさ ==========第3页========== 毛主麻语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 ==========第4页========== 出版说明 为了适应广大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原著的需要,我们请有关的专业理论工作者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一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上海第 五钢铁厂等单位的工人理论小组和一些专业工作者的帮助,我们在此谨致谢意。 一九七六年四月 ==========第5页========== 目 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根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15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主要 成果的批判和改造…22 4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到辩证唯物 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 …39 马克思的早期活动及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的发表…39恩格斯的早期活动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的发表……57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各种反动哲学流派的论战 中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62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一 《神圣家族》………………………63 ◆ 最初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73 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0 ==========第6页========== 在批判唯心史观的斗争中,第一次较系统地 论述了唯物史观一一《德意志意识形态》…88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完 整的无产阶级世界观…103在同蒲鲁东主义斗争中新世界观的科学表述—一《哲学的贫困》……………………111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一 《共产党宣言》……122 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四八至一八七○年时期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133 一八四八年的欧洲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的 革命活动…………………………………133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一八四八年革命经验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发展…………………… …148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第一国际而斗争…………161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的应用和 ◆ 发展…173 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七一至一八九五年时期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10 一八七一至一八九五年时期的历史特点与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21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与反对拉萨尔主义斗争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 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232恩格斯在同自然科学领域的唯心论和形而上 •2• ==========第7页========== 学斗争中,写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著 作一《自然辩证法》…250恩格斯在同杜林的斗争中,撰写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一《反杜林论》………264恩格斯在同机会主义斗争中,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一《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87 结束语… 4…*…*303 3 ==========第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杜会经济条件和阶级根源 哲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哲学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立,并为 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归根到底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和任何-一种学说一样,是时代的产物。毛主席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①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的英、法、德等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先后建立并逐渐巩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无产阶级日益党醒,并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①《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75页。本书所引用的《毛泽东选 集一卷本均为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六十四开横排本。 ·1 ==========第9页==========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宪章运动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早的国家。十七世纪初,英国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平民纷纷起来,要求摆脱封建制度压迫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者。在此同时,新生的资产阶级同与资本主义经济有密切联系的地主,也提出取消封建制度的要求,而居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王权则竭力维护封建制度。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导致一六四○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刚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权,不是立刻得到巩固的。中间经过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和一六六○年五月旧王朝的复辟,直到一六八 八年,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变的方式从荷兰迎来了一个带着荷兰海陆军进入英国的国王,这才使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 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即产业革命),到了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各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大部分采用机器生产,特别在纺织工业中,大机器生产已占主要地位。一八三○年,手工织布机数目比机器织布机要多两倍,而过了二十年,手工织布机绝迹了,全部为机器织布机所代替。纺织业蒸汽机的功率,一八五○年比一八三四年增加了两倍半。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广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 ·2● ==========第10页========== 的对立。”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于是每隔一定时期,就发生经济危机。这种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后来波及到其他国家,并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例如,继一八二五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后,一八三六至一八三七年又发生的经济危机,波及到英美两国,到了一八四七至一八四八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已经带有世界危机的性质。经济危机给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工业无产阶级,带来深重的灾难。资本家大批解雇工人,使本来生活非常贫困的工人,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在业工人的工资不断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条件更加恶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加深,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提高了觉悟,开始感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应该联合起来。这就促进了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使工人所特有的、也是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有的那种见解和思想逐步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已受压迫的地位,并起来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 “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产业革命初期”②。那时,工人用砸碎机器、捣毁工厂的办法表示自己的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形式是孤立的,它局限于个别地区,并且只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方面,没能触及它的根本方面。这说明工人阶级刚刚在觉醒,它只认识到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的和外部的联系。英国的无产阶级开始认识到要进行政治斗争,并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出现,是在一八三四年。这一年,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96页。 ②同上书,第502页。 3" ==========第11页========== 无产阶级迫使议会勉强地废除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但是资产阶级在实际上仍然不断地对工人的罢工和工会运动进行镇压,这就教育了无产阶级,使他们认识到不仅要进行经济斗争,还必须进行独立的反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斗争。一八三 六至一八三七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这一斗争的到来。 一八三六年六月,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创立“伦敦工人协会”,宣布要以各种合法手段革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的法律,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使社会一切阶级都获得平等的地位。一八三七年六月,协会拟定一个关于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并以法案形式公布,命名为“人民宪章”,以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人民宪章公布后,立即获得广大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的赞成,许多工业城市的工人举行集会游行,纷纷表示拥护。 宪章运动在它开始时,还没有与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截然分开,“工人的激进主义是和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携手并进的。宪章曾是他们的共同的口号”①。他们开始提出的要求只限于争取普选权和一些社会经济的要求,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它逐渐超出了原来的范围,逐渐摆脱了资产阶级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独立的政治运动。 宪章运动从三十年代中期到一八四八年止,共经历了三次高潮,千百万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积极投入了这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工人中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的存在,以及组织上的薄弱,运动终于失败。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17 页。 4 ==========第12页========== 宪章运动表明英国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从此无产阶级已从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资产阶级的同盟者,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敌手。因此,宪章运动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列宁指出:宪章运动是“世界 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远动中工人阶级先进分子还组成了具有政党形式的全国政治组织一一宪章派全国组织。“这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②,从而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马克思在评论宪章运动时,曾号召一切国家的无产阶级要象英国的无产阶级那样组织起来,坚决地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里昂工人起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一七八九年爆发的。十八世纪法国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而在城市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逐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经济势力逐渐增强,无产阶级的力量也日渐显露。广大农民由于不堪忍受封建王、教会和领主的残酷压迫和沉重剥削,自十八世纪中叶起,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反对封建统治的“机饿暴动”,随后,工人罢工和城市贫民起义也不断发生。这两股革命洪流形成了巨大的人民运动。一七八八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更促进了人民运动的高涨。这种斗争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结成了同盟, ①*第三国际及其历史上的地位*。《列宁选集》第3卷,第811页。本书所引用的列宁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72年版。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97页。本书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第13页========== 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贵族和统治的教会的力量。在这种革命形势下,国王不得不接受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意包括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在内的第二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中增加一倍。一七八九年,全国举行三级会议时,国王出尔反尔,限制第三等级的选举权和表决权,群情激愤。同时,资产阶级利用劳动人民提出的降低食品价检格, 废除封建租税等要求极力鼓动,示威游行不断发生。自六月 三十日开始,王室陆续谲动军队,准备镇压革命。七月十三日,巴黎人民被迫起义。七月十四日,群众攻克象征封建统治堡 》 垒的巴士底狱。至此,整个巴黎为革命势力所控制。革命的胜利,保证了政权从王室转到由第三等级代表所控制的制宪议会手中,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和那些不属于资产阶级的城市居民阶层,不是还没有与资产 、阶级不同的任何单独的利益,就是还没有组成为一些独立发 展的阶级或一个阶级的几个部分。”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资本主义广泛发展时期,它不仅为法国资本的发展扫清道路,而且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法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资本主义工业较快地发展起 来。例如,一七九O年,法国只有“珍妮”纺织机九百架,一八 ○五年,增至一方二千五百架。又如在一八一四年只有十五 家工厂使用机器,到一八三O年增加到六百二十五家工厂使 用蒸汽机和新式机器。其中以纺织业最为普遍。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工人的人数也迅速增加。一八二八年,巴黎已 ①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0一 821页。 6 ==========第14页========== 有二十四万多工人,占首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 法国无产阶级在参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取得胜利后,政治上却一无所获,经济上所受的剥削日益加重。另外,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斗争、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十分激烈,使法国在长时期里,出现了共和与帝制、进步和反动、革命恐怖和反革命恐布的交织局面,政局动荡不定,从而加深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灾难。这一切教育了工人需要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法国出现了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的罢工斗争。 一八三○年七月革命,工人群众和资产阶级一起,推翻了代表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复辟的波旁王朝后,资产阶级中的金融贵族集团独吞了胜利果实,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样,工人阶级指望争得共和制度、获得政治权利、改善生活境遇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工人们在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影响下,继续进行争取共和制度的斗争,并开始走上独立斗争的道路。里昂的工人起义,标志着法国工人运动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分离了出来。 里昂是法国丝织工业的中心。当时法国的丝织工业大部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除了手工工场外还有大量的家庭手工业。丝织工人大多是家庭手工业者和帮工,他们遭受工场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八三一年,里工人多次要求提高工资,被资本家无理拒绝,织工乃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宣布罢工,并举行示威。当反动军瞥进行镇压时,里昂工人遂以武装起义回击资本家和反动政府的进攻。工人们在自己的战旗上写着,“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 07 ==========第15页========== 工人击败了反动军警,占领了市政府。但是,后来终于被反动政府从巴黎调来的六万军队镇压下去了。 一八三四年四月,反动政府逮捕了工人领袖,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反动法令,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二次起义。他们在起义的宣言中写道:“我们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是我国的幸福,是未来的保证。”这次起义的工人和革命群众同反动军瞥巷战达六天之久,后来也被镇压了下去。 里昂工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法国无产阶级已经作为 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于政治舞台,起义者在法庭面前庄 严宣称:“一八三O年七月,资产阶级为自己完成了革命,现 在,我们也要进行自已的革命。”他们在起义中不权提出改善生活的经济要求,并且提出争取民主共和国的政治要求。这样,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升到阶级斗争的首位。马克思在评论里昂工人起义时说:“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杜会主义的战士。”① 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在政治上、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国内有儿十个小邦和王国,处于封建农奴专制制度和封建割据的状态。这种状况,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一个商人从柏林到瑞士,必须经过叶个小邦国,要办十次过境手续,上十次关税。在过境和关税上所花的钱,往往超过于他们所带的货物的价值。到了十九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才 ①《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卷,第486页。 ◆8● a ==========第16页========== 有显著的增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德意志各邦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促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各邦之间封建的关税壁垒,实行政治和经济统一。一八三四年,德意志成立关税同盟,把原来分散的、各自独立的各邦关税区结合成为一个经济区域,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从而加快了工业发展的速度。例如,一八二六至一八四七年,普鲁士广矿中使用的蒸汽机,从五十八台激增至一千一百多台;一八三四年到一八三八年间,在萨克森出现了四十个较大的纺织厂;一 八三五年,德国第一条铁路开始通车,此后的十年内,铁路延伸达一千多公里。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显著壮大。 一八○○年,德国工人还不到九万,到了四十年代末,已增长到二百万人,其中产业工人达八十万人。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不仅受资本家和包买商的剥削,而且还要向地主缴纳贡赋和职业税,生活异常困苦。因此,十九世纪以来,工人的罢工和反抗活动日益频繁。“不可胜数的起义和骚动,证明人民和资产阶级的运动的新纪元已经来到”①。 在英法两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德国工人逐渐认识到自己必须组织起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陆续出现了各种互助会、斗争同盟等。一八三六年出现的“正义者同盟”,成为德国最早的、独立的工人组织,手工业者在其中起领导作用,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正义者同盟”的建立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标志着德国工人的初步觉醒和独立工人运动的萌芽。马克思对德 ①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页。 ●9 ==========第17页========== 国工人运动的进步给予很高的评价。一八四四年他写道:“资产阶级及其哲学家和科学家解里有一部论述资产阶级解放((政治解放)的著作能和魏特林的《和诺与自由的保证》一书婕美呢?只要把德国的政治论著中的邪种俗不可耐畏首畏尾的平庸气拿来和德国工人的这种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比较一下,只要把无产阶级巨大的童鞋拿来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矮小的政治烂鞋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够预言德国的灰姑娘*将来必然长成一个大力士。”①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无产者反对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广泛展开,其中最突出的是一八四四年六月的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工人深受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收入低微,得不到温饱。四十年代初,当地企业主为了同英国商品竞争,大量压低工人工资,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工人把资本家对他们的残酷剥削编成歌曲,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且直接宣布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歌词中说: “这里是法庭,比费莫*凶得多,这里不用宣判,生命顷刻被夺。这里的许多呻吟者,是苦难的见证人。这里的人长期受折磨,这里是拷打的处所。二十岁的老爷们是刽子手,豪奴是他们的法警,他们丝毫不加掩饰,每个人大胆地勒索。你们全是无赖,你们 灰姑娘是格林姆童话里的人物,是一个受继母虐待的女孩子,每天在家里象婢女一样地工作,后来嫁给了一个王子。 ①《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卷,第483页。 “费莫”是指德国中古时代盛行于威斯特伐利亚的秘密法庭审判,1846年以后已废除。 ·10· ==========第18页========== 全是流氓!你们是地狱的恶亮!你们吞噬穷人的家当,诅咒成为你们的报偿!你们在这里压迫穷人,你们是一切痛苦之由,你们就是郑人,甚而从嘴里把面包夺走。” 马克思在评论这首战斗的歌曲时写道:“这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在这支歌中根本没有提到家庭、工厂、地区,相反地,无产阶级在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滇地厉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杜会。”① 一八四四年六月四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发动了德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工人起义。他们捣毁了工广主的住宅和广房,捣毁了机器,烧掉了帐簿和契据,并且和反动政府派来的军瞥展开了血战。 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斗争的目标十分明显地集中在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他们不仪打击工广主,即明显的敌人,同时还打击银行家,即隐蔽的敌人。在斗争过程中,工人们始终团结一致,而且力图联合附近的砖武工、术工等共同起来斗争。因此,这次工人起义,比以往历次运劲都表现得较为有自觉性和组织性。 西里西亚起义者所直接反对的不是普鲁土国王,而是资产阶级。马克思在论述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重大意义时说:“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怡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②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立。 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 ①②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83页。 ·11 ==========第19页========== 的织工起义,决不是偶然的事件,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些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要求,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它不仅建立了工会,还建立一系列自己的政治组织,如英国的宪章协会(一八四○年),法国的四季社(一八三七年),德国的正义者同盟(一八三六 年)。如果说从一八一五到一八三O年,各国工人阶级的、实 质上是民主主义性质的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从属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运动,那么,这时无产阶级已经提出自己的要求,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位。换句话说,当资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把封建贵族从政权中完全赶走,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争夺统治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①。 但是,当时的工人运动,由于没有革命政党的领导和革命理论的指导,并受到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先后都失败了。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却没有也不可能给无产阶级指明解放的道路。而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又力图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总结自己长期斗争的经验,找到反映本阶级利益的革命理论,认清自己受剥削的根源和自身的历史使命,以及争取解放的途径和斗争方法。因此,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并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就成为迫切的历史任务。 然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呢?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6页。 ●129 ==========第20页========== 飞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首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它们的革命性逐渐消失,而德国却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此,这时的德国便成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但是由于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非常落后,封建势力相当大,德国的资产阶级不能形成一支对抗封建制度的强大的力量,从封建贵族手里夺取政权。另外,德国的资产阶级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出现的。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德国资产阶级虽然一度感到兴奋,但当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越来越激烈,斗争规模越来越扩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超越了资产阶级的控制的时候,德国资产阶级就由革命的同情者变为激烈的反对者。他们为法国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所吓倒。他们害怕德国也和法国一样会展开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更害怕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壮大起来,进而威胁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它不敢同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结成联盟,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德国资产阶级所特有的软弱性,表期它“并不是一个代表整个现代社会反对代表旧社会的君主制和贵族的阶级。它降到了一种等级的水平,既脱离国王又远离人民,对国王和人民双方都采取敌对态度,但是对于每一方的态度都犹豫不决,因为它总是在自己前面或后面看见这两个敌人;它一开始就蕾意背叛人民,雨与旧杜会的戴皇冠的代表人物妥协”①@。德国的资产阶级在成为统治阶级之前,就已卑鄙地作了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的尾巴。因此,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指望资产阶级来 ①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页。 ·13◆ さ··。: ==========第21页========== 发动和领导,而要靠无产阶级去发动和领导。德国无产阶级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不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处于资本主义手工业时期,那时没有出现高度集中的、有组织的、具有独立政治力量的工业无产阶级。而德国无产阶级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已经形成一支人数众多、产业工人多、具有一定阶级觉悟的独立政治力量,同时,德国的工人运动又吸收了英法两国工人运动的经验。这一时期,德国的无产阶级比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更为彻底,因而有可能去发动和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次,由于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工场手工业基础上发展并完成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还未展开,而德国即将来临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德国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早在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前就展开了,“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①。 再次,英法两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基本上已经是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德国政治和民族的统一,还有待于进一步完成。德国境内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如波兰人、捷克人、匈牙利人等,纷纷要求民族解放。德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不仅促进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必然推动整个欧洲民主革命的发展。因此,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成为欧洲一切矛盾的焦点和革命的中心。所以,“共产党人把自已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②。 ①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285页。 9149 1 ==========第22页========== 总之,当时德国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存在着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不能指望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只能由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无产阶级来领导,这就需要无产阶级革命家打破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局限,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制定阐明无产阶级历史任务的一系列的理论和策略,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及时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以推进欧洲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这些条件就决定了德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德国,但它一开始就具有深刻的国际性质。恩格斯说:“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一方面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但是同时也必须有英国和法国的发展了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只有在英国和法国所造成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况受到德国辩证法的批判以后,才能产生真正的结果。因而,从这方面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专属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①列宁也指出过:马克思主义“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 毛主席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 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377一378页。 ②《法国社会党人的正直呼声*。《列宁全集第21卷,第332页。 •15● ==========第23页========== 结”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十九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的成就有密切联系。恩格斯曾经指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②。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研究自然科学与创立新的世界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的解放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开始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籍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⑧而在此之前,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婵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因此根本不是真正的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是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最早出现的是哥白尼(1473一1543)的太阳中心说,即认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它推翻了在天文学上统治了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即推翻了那种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运转的荒谬学说。这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④了,引起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根本改变。 从十五世纪末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既成事实的科学。也就是说,大量搜集各种材料,并对材料分别地加以认识和研究。这一时期以牛顿(1642一1727)的力学体系和林耐(1707一1778)对植物学和动物学的 ①g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774页。 ②《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页。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90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6页。 ●16· ==========第24页========== 分类为标志,使这些科学达到近似的完成。 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特点,是形而上学观点占了统治地位。这种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①。也就是说,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且存在,那末在它存在的时期就始终一个样,把事物的过程孤立起来研究。行星和卫星,一旦被神秘的“第一推动力”使其运动起来之后,它们便依照预定的轨道一直运转下去,或者至少运转到一切事物消灭为止。恒星则永远静止地固定在自已的位置上,凭着“万有引力”而互相保持着这个位置。地球从开始起,或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日子起,便一成不变的总是原来的样子。而植物和动物的种类,自上帝创造出来,便从此永远确定下来,世代相传,永远不变。这个时期的自然观,基本上是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自然观。 资产阶级哲学家进一步从哲学上概括这种规点,就成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目的论。按照这种目的论的说法,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上帝创造万物是为了满足“万物之灵”的人的需要。总之,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不能再好了,不能再发展了。这种观点,是资产阶级害怕变革、害怕革命的哲学反映。它的出现,使刚刚迈出第一步的自然科学,就在资产阶级宇宙观的统治下,被“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②。 但是,自然科学本身是不会停滞的,它会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而发展。当这种发展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时,即过渡到系统的研究自然界本身所发生的变化时,“在哲学领域内也就响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8页。 ②同上书,第449页。 ·17· ==========第25页========== 起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①。 把这个僵硬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一七五五年,康德(1724一1804)在他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否定了牛顿神秘的“第一推动力”,指出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他提出了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用天体内部的引力和斥力之间的矛盾说明天体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说明物质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样就推翻了十八世纪末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 十九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有了许多新成就。这时自然科学已经成为整理材料的科学,研究自然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这个时期出现了研究植物机体和动物机体生长和活动过程的生理学,研究地壳逐渐形成过程的地质学,研究个别有机体从胚胎到成熟发育过程的胚胎学等等。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相继出现的三大发现,使人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 第一是细胞的发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04一1881)和施旺(1810一1882)证明细胞是组成动物和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和发展都是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发育起来的。这个发现告诉我们,一切有机体一从简单有机体到复杂有机体的发展不是杂乱的、各自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遵循共同的规律进行的。细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4卷,第241页。 ●18• ==========第26页========== 胞的发现,还说明生物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由于细胞本身具有变化的能力,从而出现有机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细胞学说的创立,具有重大的哲学和自然科 、 学的意义。恩格斯说:“由于这一发现,我们不仅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指出了使有机体能改变自己的物种并从而能实现一个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的道路。”①它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共同性,一切有机体都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都是对立的统一。细胞的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有力的自然科学依据,它动摇了“上帝分别创造动植物”、“生物之间毫无联系”等唯心主义形面上学的谬论。 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人类在实践中早已懂得摩擦取火这一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的现象,并用来为自己服务,但对它的本质却并不认识。直到十八世纪发明了蒸汽机,才开始认识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证明机械运动和热,不仅前者可转化为后者,而且后者也可以转化为前者。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客观条件己经成熟。物理学家迈尔·焦耳和柯尔丁于一八四二年,赫尔姆霍茨于一八四七年,通过各自的途径,从质和量两方面发现了这一规律。这个规律表明,自然界的一切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互相转化。而且它们在互相转化中,任何能量都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自行消失。如电灯就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电池就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个规律还证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运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41页。 ·19: ==========第27页========== 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①。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同时,它促使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形而上学观点的破产。 第三,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一1882)在他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和发展,证明了有机界中的全部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由简单的蛋白质、单细胞胚胎,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历史,逐渐进化和发展起来的。达尔文关于物种的起源和发展的发现,恩格斯称为: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②。列宁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③。那种把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不变的观点,从此就破产了。当然达尔文学说还是有缺点的。例如他的学说中还包含有马尔萨斯反动人口论的影响,以及否认生物发展中有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巨大成就,表明“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春”④。这些新发现,使人们能够用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来解释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4卷,第241页。 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页。 ③《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选集 第1卷,第10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3一464贡。 ·20· ==========第28页========== 自然的基本过程,描绘出一辐自然界内在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对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的发现,曾给以很高的评价,如他在谈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时指出.“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②。这就是说,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自然过程辩证性质的得到证明,要求给自己作出哲学的概括,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要求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总结,这种客观条件,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一种重大推动力。马克思种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时,对自然科学作了深刻的研究,积极地运用了自然科学各部门的最新成果,并发展了自然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大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家都要受一定的哲学支配,如果他们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研究自然界,是不能不到处碰壁,受到惩罚的。自然科学家只有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即“愿意受 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诎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才能使自然科学得到不断地发展。 ①《马克思致斐·拉萨尔力(1861年1月1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卷,第574页。 ②《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24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页。 ·21· ==========第29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 主要成果的批判和改造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①。恩格斯的话深刻地阐明了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在理论上的反映。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唯一的源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有“源”,而且有“流”。正如列宁指出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过程中,以批判的态度,对人类所创造的重要文化成果,根据工人运动的实践,一一作了审查,进行了新的探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遗产,特别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的古典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是十八世纪末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页。 ②《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 41页。 ③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第347页。 ·22· ==========第30页========== 和十九世纪上半期欧洲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哲学,是这一时期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哲学上的反映。 黑格尔(1770一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著名的代表。毛主席说:“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①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恩想,比德国古典哲学的其他代表人物为多,这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国家的愿望,还因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表明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急骤增长,改变了封建社会那种停滞不前的状况,显示出社会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另外,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然,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已有的成就。 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一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一把 三号机 整个自然界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猫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猫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②列宁指出:“黑格尔提出两个基本的要求,((1)《联系的必然性》和(2)《差别的内在的发生》。非常重要1!据我看来,这就是下面的意思:1.某个现象领域的 一切方面、力量、趋向等等的必然联系、客观联系,2.‘差别的内在的发生”,是差别、两极性的进展和斗争的内部客观逻辑。”®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即关 ①《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78页。 ②《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③《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9-96页。 ·23◆ ==========第31页========== 于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作了一个简明的概括。列宁说的“差别的内在的发生”,就是指矛盾。这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把整个自然界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为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而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矛盾。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体系基础上的,是为其唯心主义服务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德国资产阶级惧怕工人阶级革命力量,从而与封建势力妥协,反对人民,反对革命并转向反动的反映,因此是唯心主义的。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发展的主体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他的所谓“绝对精神”,辩证发展过程并不是客观世界按照其自身规律的发展过程,而是其“绝对精神”逻辑的推演过程。由此可见,黑格尔所讲的自然界和历史的辩证发展,不过“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①,只是思想的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等一切事物,竟然是由“绝对精神”创造出来的。这样,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倒立着”②的。这种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界”®的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同其辩证的方法是矛盾的。他既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发展的,又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是有止境的。这就使他把自己的哲学看做哲学史发展的最高峰,把普鲁士王国看做社会发展的顶点。这样,事物发展的基础,即一切对立的矛盾,在黑格尔那里,都达到了调和,发展也停止了。因此,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方法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4卷,第28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14页。 ·24· ==========第32页========== “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①,“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②。 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包含有合理的部分,但由于它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为反动哲学体系服务的,因此,黑格尔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从他的辩证法中做出革命的结论。而这一结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的。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③马克思批判并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法,再颠倒过来,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揭示出被黑格尔阉割了的辩证法本质,指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世界观。 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外,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恩格斯说:“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④。 费尔巴哈(1804一1872)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后一个代表,他的思想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观点。一八四一年和一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25页。 ②同上书,第214页。 ③)《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 、 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08页。 ◆25· ==========第33页========== 八四三年,费尔巴哈发表了《基督教本质》和《未来哲学原理》等书。他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现实的东西,把自然界和人提到首要地位,从而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成为德国官方哲学的情况下,直截了当地恢复了唯物论的权威。 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荒谬,指出黑格尔错误地把精神、思维看成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并颠倒本末,把物质、自然看成是从精神、思维中产生出来的。费尔巴哈还讽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等于从水里做出酒”。费尔巴哈认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但它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他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费尔巴哈还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他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构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但是他不了解其中包含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他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当做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就如同将小孩与洗澡的污水一起泼出去一样,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一样,是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在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时,是唯物主义者;在对社会历史现象分析时,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因此,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①。 费尔巴哈虽然强调了自然和人,但是他不了解人的实践 ·26● ==========第34页========== 活动的意义。他没有把人和一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联系起来,也不能正确地、辩证地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因此,费尔巴哈所说的自然和人,就成了空洞的词句。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同样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他正确地主张唯物论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对这个同一性的理解是消极的、狭隘的,只看到人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却没有看到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所以,毛主席告诉我们:“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己的哲学时,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批判和改造的态度,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的伦理杂质,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加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革命实践基础上,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中这些合理的部分,重新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使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英国确立,所以英国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源地。它的主要代表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37页。 @《实践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59页。 ·27· ==========第35页========== 亚当·斯密(1723一1790)的经济学说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已经开始,但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仍是工场手工业。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反映了这个时期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亚当·斯密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说:“在亚·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①斯密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他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宣布劳动是财富的来源,不管用在工业上或是用在农业上的劳动,都是财富的创造者。斯密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确定了不论哪个部分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他认为雇佣工人的工资是他的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取决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利润、地租则是对工人劳动侧造的产品的克扣。这里,斯密开始认识到剩余价值的来源。他还第一次较为正确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指出地主、工人和资本家是构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这些观点是科学的,具有相当的价值。 然而,由于斯密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造成了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上的许多混乱和矛盾。他经常把商品包含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决定商品价值两点混淆起来,把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与工人卖给资本家的活的劳动,即当做劳动力来理解的劳动混为一谈,因而不能找出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与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劳动的区别。这样,斯密就不能揭露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无偿劳动的秘密,不能发现剥削剩余价值的秘密。斯密还把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各个阶级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181页。 ·28· ==========第36页========== 的利益说成是一致的。他认为随着国民财富和资本积累的增长,不仅地主的地租、资本家的利润会增加,而且工人的工资也会提高。这种论断显然是错误的。事实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愈来愈贫困,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之下。这样,斯密就不能看到物品外壳遮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大卫·李嘉图(1772一1823)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他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仍在上升发展,无产阶级普遍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自发斗争,但总的说来,阶级斗争还不激烈。所以,李嘉图还能表现出对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某些科学态度。 李嘉图在其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和租税的原理》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学说,把斯密在这个学说中的不彻底的和矛盾的地方大体上消除了。李嘉图清楚地作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这个规定,并且指出这个法则也支配着与它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指出商品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并不改变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原理。 在分配问题上,李嘉图认为社会产品是在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分配的。就是说,劳动创造的价值既是工资的源泉,也是利润和地租的源泉。他还说,工资和利润之间,利润和地租之间,都是对立的。工人的工资愈高,资本家的利润就愈低,反之,资本家的利润愈高,工人的工资就愈低。这祥,李嘉图已经看到工资与利润的对立的运动,利润与地租的对立的运动。马克思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 ·29● ==========第37页========== y 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① 李嘉图错误地把劳动量决定价值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规律,因此,他不了解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关系,也不能在物的关系以外,看到人与人的关系。和其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一样,李嘉图也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②到了资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丧失殆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古典政治经济学也就宜告了结束。从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变成了庸俗的经济学者,他们不可能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科学的研究,他们害怕讲真理、讲科学,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否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不敢承认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这样,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分析,只能让位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根本不相同的。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根本政造的同时,又批判否定了他们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些内容也就 ①②《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页。 ③列宁:《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列宁全集*第19卷,第558页。 •30· ==========第38页========== 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列宁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交换表示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各个生产者之间的联系。货币表明这一联系更加密切,已经把各个生产者的全部经济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了。资本表明这一联系的继续发展:人的劳动力变成了商品。雇佣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占有土地、工厂和劳动工具的人。工人用一部分工作时间作为维持他自已和他的家庭生活的开支(工资),而另一部分工作时间工人是无报酬地劳动的,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也就是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在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它不仅指出无产阶级受剥削和贫因的根源,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及其灭亡的不可避免性以及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面且在全面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发展和必然趋势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史唯物主义,使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得到更深刻的阐述和论证。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② 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44 页。 ②《<德国农民战争>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0一301页。 ◆31· ==========第39页========== 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两件大事构成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关系,产生了现代无产阶级,并标志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这时毕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建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不很发展,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还“表现为一个被压迫的受苦的等级,无力帮助自己,最多只能从外面、从上面取得帮助”①。 一七八九年开始的法国革命,经过长期反封建的斗争,资本主义在法国发展了,但参加斗争的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并未得到改变,相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在革命前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了不能实现的虚伪的口号。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的种种罪恶,成为他们幻想建立的理性王国的讽诚刺。人们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希望建立好的社会,空想杜会主义就是这 一部分人的要求的反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圣西门(1760一1825)青年时代受启蒙学者的影响,曾参加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但不久就脱离了革命。旋即从事商业活动,投机致富。十九世纪初,他经济破产了,以后生活贫困潦倒。圣西门的主要著作是在生活困难的晚年时期写成的。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8一299页。 ●32· ==========第40页========== 早在一八○二年,圣西门就已经看出法国的革命,不仅有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有贵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斗争。他指出资产阶级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对于社会不能进行任何改革,而带给劳动人民的只是饥饿。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叫做“本末倒置的世界”。圣西门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切人都应当劳动”的口号,指出那些僧侣、贵族和不参加生产的“游手好闲”的等级,在将来理想社会中都应该被消灭。他预言在理想社会里,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并且预言政治将完全为经济所包括。也就是说,他预言未来社会是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国家政权的职能逐渐消失,变成只是领导生产的工作。圣西门的这些观点,使“废除国家的思想,已经明白地表达出来了”①。但是,圣西门的历史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在他的思想中存在不少错误甚至荒谬的看法。例如他把法国社会中的第三等级与贵族、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视为劳动者与“游手好闲”等级之间的对立。因此,他把工广主、银行家和商人也看作为劳动者,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虽有贫富的区别,但是没有矛盾的。在他的理想社会中,不是废除一切私有财产,而仅主张废除贵族、地主的财产。只是到了晚年,他才改变了自己的这种看法,宣告他的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所以,马克思指出:圣西门在许多著作中,“事实上只是歌颂现代资产阶级杜会,反对封建社会,只是歌颂产业家和银行家,反对拿破仑时代的元珈和法律制造者”②。 傅立叶(1772一1837年)青年时代经历了法国的资产阶级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0页。 ②《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84页。 ◆33· ==========第41页========== 革命,他的一生几乎都是靠当店员和商业代理人过活的。傅立叶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对社会历史提出了辩证看法。他把到当时为止的社会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蒙味时期、宗法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他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每一历史阶段都要被下一阶段所代替。对于这种发展观点,恩格斯说:“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一样巧妙地载握了辩证法的”①。 傅立叶学说的精华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傅立叶一生从事商业活动,生活的实践使他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得以用辛辣讽刺的笔调“毫不容情地揭穿有身分的人士的虚伪,揭穿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以及他们整个生活方式的空虚”②。他深刻地讽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医生希望病人愈多愈好,而法院检察官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则希望发生烧毁四分之一城市的火灾等等反常现象。傅立叶还秤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婚姻关系,指出这是一种金钱关系,妇女被当做商品,成为罪恶买卖的对象。正是因为这种罪恶的制度,通奸和婚妓成了它的必然的结果。傅立叶第一个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对于未来的社会,傅立叶提出了消灭城市与乡村之间对立的思想。但是,在傅立叶的未来社会的“法伦斯泰尔”即协作社里,仍有富人和穷人,有资本家和工人,收入和财产也是不平等的。所以,“傅立叶主义还有一个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彻底的地方,就是它不主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1页。 ②恩格斯:《“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的前言和结束语*。《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2卷,第659页。 •34。 ==========第42页========== 张废除私有制”①。 欧文(1771一1858)是空想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他是 一个手工业者兼商人的儿子。一八八O年,在他二十九岁时, 担任了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地方的一家大纺织厂的经理。在那里,他开始进行社会改革的实验。欧文规定工人每天劳动十小时(当时一般工厂的工人每天劳动十三、四小时以上),改善了劳动条件,增添了工人的福利措施,建筑了工人住宅,创办了消费合作社和幼儿园。当纺织业发生危机使工厂不得不停工四个月时,歇工的工人继续领取全部工资。欧文及其试验,在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大陆都出了名。 欧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受到资产阶级的非难,以及改革中遇到的矛盾,使他逐渐察觉“此路不通”,认识到私有制、宗教偏见和现在的婚烟形式,是阻得当时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而私有制又是其总根源。他说:“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世界变成地狱。”当欧文向这些障碍进攻时,他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上层人物的围攻、中伤和诬蔑,于是被追离开了苏格兰。一 八二四年,他凑集了一笔钱在美洲建立一个“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但是这个试验失败了。一八二九年,他回到英国,就直接转向工人阶级,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当时英国的有利于工人的一切社会运动、一切实际成就,都是和欧文的名字联在一起的。”② 欧文认为封建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应该推翻的。他提出的未来社会的原则是共同劳动,共同占有,权利平等, ①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79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页。 ·35• ==========第43页========== 义务平等。在那里没有私人占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一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再有差别,生产将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但是,欧文坚决反对用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方法来实行社会的变革,而主张依靠资产阶级政府来建立“新社会”,鼓吹富人和穷人可以和平合作。列宁曾尖锐地指出,这种思想是彻头彻尾的幻想。 圣西门忽视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对立,和傅立叶主张调和资本和劳动的观点,都是由于当时法国的经济政治状况决定的。欧文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前进了一步,是由于他生活在另一种环境中,即生活在英国已发生了产业革命和阶级对立已经尖锐化的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提出关于未来社会的种种积极主张,“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①。这对于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有益的材料。然而,“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②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停留在空想的阶段,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把无产阶级只当做一个受苦的阶级,不认为无产阶级是一个革命的阶级,看不到无产阶级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3 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8页。 ③同上书,第299页。 。36· ==========第44页========== 的历史作用,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因此,他们就以他们的发明活动,来代替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在他们看来,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头脑中设计出来的社会计划。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反对暴力革命,而把实施社会改造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和资本家的“善心”上,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幻想资本家出钱,帮助他们建立什么“法伦斯泰尔”、“新和谐”移民区。当然,这只能成为不能实现的乌托邦。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天才史观,恩格斯曾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看来,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这种天才人物在五百年前也同样可能诞生,这样他就能使人类免去五百年的迷误、斗争和痛苦。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发展规律,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果说空想杜会主义理论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话,那么,在这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空想社会主义便丧失了其存在的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空想社会主义的信徒们沦为一小撮反动的宗派,因为他们激烈地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阻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工人中的传播。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指出了无产阶级的 ·37◆ ==========第45页========== 历史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制定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把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资料,但这些理论本身,本质上都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他们只是在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形态下,只是在不侵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才能对社会作出-一定的科学的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都已夺取了政权,德国的资产阶级已向封建贵族屈膝投降,各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丧失殆尽,变成了反动阶级,各国国内的阶级斗争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日趋尖锐,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时,反映十八世纪未和十九世纪初社会思潮的资产阶级理论,就不再向前发展了,“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①。马克思曾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例,指出:“它敝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整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土的坏心恶意。”②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敲起丧钟,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都是历史的必然。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页。 ②同上书,第17页。 ◆38· ==========第46页==========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心主义 转到辩证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于德国的菜茵省。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莱茵省是德国最发达的工业地区之一,是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最大的地方。在那里,激进的资产阶级有较大的势力,资产阶级、广大人民与封建统治的矛盾较为突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与反动的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妥协、勾结的趋向,已经强烈地表现出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与革命民主主义的矛盾已经暴露。这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的政治观点,有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早期活动及其《K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 卡尔·马克思(1818一1883)于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生于莱茵省的特利尔城。马克思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受过高等教育,有自由主义思想。他不仅赞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文学,并且崇拜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少年时代受他父亲的影响,爱好哲学,对于英国的哲学家洛克、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著作发生了兴趣。在文学上,马克 •39· ==========第47页========== 思受了熟读文学名著的枢密顾问官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影响,自幼常去男爵家,听他讲述文学作品。 马克思的中学时代是在特利尔城度过的。一八三五年,他在中学毕业后,进了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里,他攻读法学,但研究较多的是历史和哲学。一八三 七年,他有一次因病离校在施特拉劳疗养期间,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结识了黑格尔左派(即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布·鲍威尔、弗·科本等人。这一年,马克思加入了在柏林的“黑格尔左派”小组。这个小组是一个具有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政府倾向的激进民主主义团体,它主要是由一些大、中学校教师和作家组成的。他们热烈地要求改变德国现状。这派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 一八四一年四月,马克思大学毕业,他的博士论文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这篇论文中,他所持的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他的博士论文不是交给柏林大学的,而是交给耶拿大学的、因此他的博士学位是由耶拿大学授予的。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打算在波恩大学教学。但是德国政府实行反动政策,一八三二年撖消费尔巴哈教授的职务,一八三六年不准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一八四一年又褫夺青年教师布·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权,这就使马克思打消了做教师的考虑,完全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 一八四二年,马克思为莱茵省的自由资产阶级分子在科伦创办的一个反对派的报纸《莱茵报》撰稿,同年十月被聘为该报主编,并从波恩迁居到科伦。该报在马克思的主持下,革命民主主义倾向愈来愈强烈,引起了反动政府的仇视,决定对该报进行两三重的检查,经常扣发其稿件,迫使报纸几乎不能 ·40 ==========第48页========== 正常出版。如马克思写的关于省议会的第二篇论文,即对教会纠纷问题的评论,因为马克思揭露了国家的拥护者怎样站在教会的立场上,而教会的拥护者怎样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就被检查官抽掉了。尽管马克思为了争取出版自由,避免反动的书报检查机关对报纸的破坏,于一八 四三年三月十七日辞了职。但是,报纸并没有因此而得救,终于在四月被查封。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使他得以深入社会,直接与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接触,并在和反动政府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同反动的书报检查制度和封闭《莱茵报》的斗争中,促使马克思开始放弃革命民主主义理想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其中包括对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上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的批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批评以及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考察等,“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④。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已经作为被压迫劳动人民的权利的保护者出现了。马克思在这个时期的文章里,充满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激情和辩证法的思想。他无情地批判普鲁士国家,批判教会和贵族,揭露普鲁士反动制度的本质,处处为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利益辩护。马克思在批判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上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一文中指出,书报检查制度不过是使具有特权的统治阶级享有自由,而对人民则是暴政。他指出对出版自由的镇压,是由普鲁士的国家制度决定的。他还揭露莱茵省议会里贵族代表的虚伪性,贵族代表的辩论,不过是 ①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21卷,第59页。 ·41·3 ==========第49页========== 为他们那个等级的利益服务的。最后,马克思说:“治疗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一无用处的”①。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一文中,严厉地批评普鲁士政府公布的禁韭农民到森林里捡枯枝的林木盗窃法。贫苦农民到森林里拾检枯枝,早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习惯和权利,但是,普鲁士的林木盗窃法却把拾枯枝的农民当成盗窃犯惩罚,甚至比盗窃林木的惩罚还要严厉一些。马克思指出这些法律所体现的是有财产有土地的那个阶级的意志,是为地主贵族掠夺农民服务的。“一切国家机关都应成为林木占有者的耳、自、手、足,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探听、窥视、估价、守护、逮捕和奔波。”②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分析摩塞尔农民贫困的原因时,揭露地主利用国家政权疯狂地夺取农民土地,逼得农民无路可走的罪恶行径。他说:“国家某一地区的经常的贫困状况…给我们揭示出现实和管理原则之间的矛盾。”⑨进 一步揭穿普鲁士国家是保护剥削者利益、对劳动人民进行掠夺的反动本质。 这时,马克思虽然还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但是他为劳动者的利益而斗争的愿望和行动已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克服黑格尔唯心主义对他的影响,逐还步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对普鲁士王国的批判,是从黑格尔哲学前提引伸出来的理想国家来衡量普鲁士, 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页。 ②《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160页。 ③《摩塞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9页。 ◆42· ==========第50页========== 对它的野蛮统治进行严厉的抨击。然而在这里,马克思已经与黑格尔把一般国家唯心主义地绝对化,把一切国家描述成为理性的、道德的有机体,把普鲁士王国描绘成社会发展的顶峰,以及黑格尔对现存制度的妥协态度等等,发生分歧了。马克思已经摆脱黑格尔的那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属于精神发展的观点,而认为两者是互相影响的;后来,更进一步认识到历史不是决定于绝对精神,而是相反,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这个时期,马克思虽然对一切法律的实质还没有用唯物主义来解释,但是他正确地指出林木盗窃法为剥削阶级服务的阶级实质,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他已发现黑格尔的法哲学无法解释残酷镇压农民的林木盗窃法。随着斗争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日益感到需要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 一八四三年夏天,马克思写了在他逝世后才发表的那本未完成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本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有很大的意义。恩格斯说:“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①马克思感到,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不够的,必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必须深入研究产生法律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恩格斯在回忆马克思这时的生活说过,正是对林木盗窃法的研究和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考察,促使马克思从研究政治问题转到研究经济关系,研究社会主义,以解决那些在实践中已经提出而要求作出理论结论的 ④《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09页。 ·43· ==========第51页========== 问题。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与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矛盾,并开始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荒谬观点进行批判。这时的青年黑格尔派越来越脱离政治运动,轻视哲学与政治的联系。他们认为宣传无神论和空谈革命是自己活动的最终耳的,把批判变为目的本身。而马克思由于参加了革命实践,世界观开始转变。他已认识到,主要问题已不是宗教问题、理论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他力图使哲学批判同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继续同民主的一切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一八四二年,马克思同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分子的矛盾尖锐起来。鲍威尔等人想使《莱茵报》成为宣传无神论、宣传脱离政治斗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刊物,而马克思力图把《莱茵报》变成同民主的敌人进行斗争的工具。鲍域尔等人给《莱茵报》写的文章,极其草率,只是点缀一点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词句,而他们对于共产主义却一窍不通。马克思曾向他们提出,如果要讨论共产主义,就要切实地从实践斗争中去探讨分析,要求他们更多地联系对政治的批判来批判宗教。但是,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拒绝了。从此,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了。 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与费尔巴哈的影响也是有关的。费尔巴哈原来是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后来与唯心主义决裂,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费尔巴哈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看作是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新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必要阶段。但是,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批判分析态度,而不是全盘接受。马克思一开始就看出了费尔巴哈无神论的局限性,认为必须加深和发展。费 ·44· ==========第52页========== 尔巴哈对神学的批判,对于马克思转向批判唯心主义是有一定帮助的,然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马克思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不是象费尔巴哈那样孤立地批判宗教,而是把批判宗教与批判政治联系起来,ˉ把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 一八四三年六月,马克思同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女儿燕妮结婚。同年十一月,马克思迁居到法国巴黎。 当时,法国经过多次革命,政权已落到大资产阶级金融贵族手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兴起,并已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酝酿着新的革命。马克思一到巴黎就注视这些情况的发展,进一步研究法国大革命历史、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同时,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马克思与不少法国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接触,与法国的各秘密工人团体建立了联系,经常出席他们的会议,并和工人直接接触,工人们向马克思诉说了自己所受的剥削,自己的斗争和希望。这些接触使他对法国无产者在阶级斗争中的坚定、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获得深刻的印象。马克思还同德国工人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巴黎支部有来往,参加了他们一些活动,从而熟悉了共产主义小组内部的情况。这些,对于马克思成为社会主义者是有很大影响的。 一八四四年二月,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卢格一起出版《德法年鉴》杂志。由于普鲁士政府在边境上派人大量没收,在德国秘密发行十分困难,加上马克思和卢格在意见上有原则分歧,这个杂志只出一期即告停刊。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和儿封书信。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则是这一时 ·45 ==========第53页========== 期的主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成熟了。当然这一时期中的其他著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个思想。因此,列宁指出,这些著作表明马克思“已彻底完成”①由唯心主义向难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表明他与唯心主义已经彻底决裂。《莱茵报》被查封后,青年黑格尔派陷于分裂。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向共产主义大道继续迈进,而鲍威尔等人越来越远离政治,走向反动。这时,鲍威尔鼓吹民族的解放首先需要取消民族宗教的谬论。这种唯心主义观点,不利于德国人民对现实制度的批判,阻碍德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于是马克思写了《论犹太人问题》。文中首先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与犹太教的关系颠倒了的唯心主义观点。他明确指出:“我们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犹太教的秘密。”②现实的犹太人,从事工业、商业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把赚钱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他们所奉行的原则是利己主义。正是这些构成犹太教的基础,犹太教正是从犹太人的这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而“市民杜会从自己的内部不断产生犹太人”③。这就是说,不能用犹太人的宗教来说明犹太人的利己主义,而是恰恰相反,应该用犹太人的现实生活来说明犹太教。对其他宗教也是如此。马克思指出:“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④这样,马克思科学地论 ①《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21卷,第59页。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6页。 ③同上书,第448页。 ④同上书,第425页。 ·46· ==========第54页========== 证了宗教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 鲍威尔把犹太人解放问题,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认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是犹太人政治解放的基础。鲍威尔颠倒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混淆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的界限。马克思在全面分析这个问题后指出,犹太人解放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只有从政治上解放,才能从宗教中解放。从政治上解放并不是指从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解放。马克思从法国革命的结果指出,即使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的现代国家,宗教不再是这些国家的国教,国家摆脱了宗教。但大部分人还是相信宗教的,他们并没有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生活和尘世生活。人们一方面向往在现实生活中永远得不到的“自由、平等、博爱”,另方面过着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生活。在这种制度下,人不能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不能摆脱宗教的麻醉和欺骗。同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也不能摆脱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因此,封建的普鲁士王国即使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相信宗教的人包括犹太人在内,仍然不能从宗教中获得解放,劳动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悲惨境地。可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把人类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所说的政治解放,是指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消灭了剥削阶级的人类的解放。他说:“一种社会组织如果能够消除做生意的前提,从而能够消除做生意的可能性,那末这种杜会组织也就能使犹太人不可能产生。他的宗教意识就会象烟雾 一样,在社会的现实的、蓬勃的空气当中自行消失。”①马克思 ①《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6页。 ·47· ==========第55页========== 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他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做生意的前提,即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的生活才能解决,人类才能解放,包括犹太人才能从犹太教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在本文中,还第一次谈到暴力革命和不断革命的问题。他说:“当政治生活特别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它就竭力压制它的前提一市民杜会及其因素,使自己成为人的真实的、没有矛盾的类生活。但它只有同自己的生活条件发生暴力矛盾,宣布革命是不停顿的,才能做到这一点”①。总之,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阐述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局限性。在他看来,共产主义已不是一个轴象的理论,而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根据法国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显示出的巨大力量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渗透着无产阶级革命批判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 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明确提出他的哲学是为普鲁士王国服务的。这是代表当时向封建贵族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这种保守的反动的观点,严重地阻得了德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了唤起德国无产者向德国现实制度开火,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对德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一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 ①《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0一431页。 ·48 ==========第56页========== 判,同时初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德国革命运动的任务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问题。 马克思在这篇光辉著作中,首先指出对宗教的批判必须与对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费尔巴哈的《基督教本质》一书指出:“人创造了宗教”,“我们的宗教的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所固有的本质的虚幻反映”。这种批判使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他所说的人和人的本质都是抽象的,他把人视为不属于任何阶级的生物体。因此,他不能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不能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更不能把批判宗教与批判德国封建制度结合起来。因此,揭示人的本质的这一科学任务,只能由与唯心主义彻底决裂的马克思来完成。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杜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①“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②人是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的,是社会的人。宗教是以一定的社会和国家基础为依据的,消灭这些基础,是废除宗教的前提条件。因而哲学的迫切任务,应当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哲学批判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把哲学斗争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提出理论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观点,批判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把批判当作目的的荒谬观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社会 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 ②同上书,第2页。 ·49· た-F: ==========第57页==========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指出:要向德国的封建制度“开火”,要进行批判。但是,这种批判不能停留在德国现行制度上。因为当时的德国早已落后于西欧各国,落后于已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和法国,而英法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历史的暂时现象。在那里,无产阶级已经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提到日程上了。从德国的现状出发去批判,只能否定封建贵族的统治,而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已不能担负起这个人民革命的使命。因此,唯一乐确的途径,就是批判必须超出德国现状,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封建制度,而且要批判英法的资本主义制度。总之,对现存制度都要进行批判,并把这种批判“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①,即实现对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指出,要批判德国的封建制度,必须同时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②面对德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其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践”③。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④这一经典论述指出,对于反动的统治只能用群众的、革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i页。 ②同上书,第8页。 ③④同上书,第9页。 ·50· ==========第58页========== 命的物质力量来摧毁,即用暴力革命来摧毁,而消灭反动统治、反动制度是消灭反动思想的前提。这就批判了那种妄图用“精神”的批判,达到改造“国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观点。它还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就是说,理论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中有巨大的作用,理论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成为摧毁反动统治的物质力量。这就批判了那种轻视理论、否定理论对实践能动作用的谬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还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唯 一的阶级。 随着对宗教的批判,对宗教来源的探讨,哲学家需要回答 一个问题,世界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什么?黑格尔曾断言,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国家,而且是君主国家。在他看来人民是“无定型的群众”,人民的革命行动是“自发的、非理性的、野蛮而可怕的。”而国家则是“作为意志而自行实现的理性力量”,国家的基础不是物质的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鲍威尔抛弃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回复到十八世纪启蒙学者“意志支配着世界”的观点,认为“英雄”的意志决定历史的发展。鲍威尔自命为“英雄”,宣称自己的“批判精神”,就是推动社会改造的力量。他仇视人民群众,污蔑人民群众没有头脑,认为同群众接近是有害的。这样,他就与当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处于对立的地位。 马克思指出,理解历史发展的锁钥,不是黑格尔所赞扬的“国家”,而是他所轻视的社会;也不是鲍威尔的什么“批判精 ·51· ==========第59页========== 神”,而是他所轻视的人民群众。在德国封建社会里,当诸使同帝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阶级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无产若已经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因此,德国的解放,推动德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无产阶级。所以马克思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① 德国工人运动的增长,法国工人阶级在革命中所显示的力量,促使马克思认识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因素,从而得出历史的发展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还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②。他第 一次提出了哲学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论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从而与以前的一切旧哲学根本区别开来,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的书信中指出:他所创立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是教条式的预料未来,也不是象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写字台旁瞑思苦想出来的,而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此,他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必然触犯当权者的利益,并将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但是,马克思坚定地宣称,即使遇到当权者的迫害,“也不退缩”©,充 ①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 页。 ③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416页。 ·52● ==========第60页========== 分反映了无产阶级敢于反潮流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列宁在评价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文章时说:“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① 马克思在法国期间,看到了法国广大无产者英勇地进行阶级斗争,推进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同时发现他们中不少人受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阻碍他们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找到解放自已的道路。这种情况,使马克思感到在继续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还需要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并清除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于是他写了当时没有发表的未完成的著作《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这本著作与《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开始用唯物辩证法观点,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同时,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石。 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揭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并把自已的政治经济学同共产主义学说结合起来。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局限性,在于它宣布私有制是永恒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也是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宣扬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一致,“然而,国民经济学把劳动者只当作劳动底动物,当作一个还元到仅仅有肉 ①《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第77页。 ◆53◆ ==========第61页========== 体需要的家畜来认识”①。与此相反,无产阶级研究政治经济学应当把工人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利润相对抗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因为“工资由资本家和劳动者底敌对的斗争来决定着”②。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事实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里的诸如工资与利润、劳动与资本等等矛盾,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认为要对这些矛盾作出科学分析,首先需要研究私有制。而“私有制是劳动的异化*的生产品、结果必然的后果”®。这就需要从劳动研究起。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原,劳动创造价值,那末劳动者应当得到全部商品,面事实相反,劳动者只得到商品的很小的一部分,仅仅勉强维持其生存和生活的那一部分,这样,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商品和财富,就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与工人相对抗。资本家所以能够 ①《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页。 ②同上书,第5页。 异化也叫外化、外在化,类似转化或表现的意思。它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术语。例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便“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在精神中再返回到自身。他还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人的自我异化”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这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指出宗教的秘密在于人,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和自然界异化为上帝,然后又受它支配,并向它漠拜。但费尔巴哈根本不懂得人的阶级性,他的异化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人性论。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曾沿用过“异化”这个术语。例如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中普讲过“劳动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但是,这根本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说的“异化”。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是指在私有制社会里,广大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被别人所占有,成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人的自我异化”则包含有阶级分化的意思。他阐述异化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动本质。 ⑧ 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62页。(中泽本原为“外在化了的劳动”,现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译文改为“劳动的异化”。) ·54· ==========第62页========== 对工人进行剥削,仅仅因为他是资本的占有者。劳动对于工人来说,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劳动的异化是人类劳动产物对生产者的统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工人被资本家统治,工人被迫为资本家劳动。因此,私有制正是从劳动的异化中产生的。但是,物对人的统治不是永恒的,资本对工人的统治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它必将被否定;而对劳动异化的否定,就是私有制的消灭。这里,马克思从经济分析中得出了共产主义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的结论。《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分别进行了批判,而这两者的批判又是密切联系的。它表明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的有机联系。 、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进一步以实践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揭露了这种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哲学体系,有两个根本的错误,第一,“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①,把一切都说成是精神的产物;第二,把 一切运动的结果,都归结为绝对认识。这显然是神秘的、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还指出,黑格尔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描述劳动,把劳动神秘化。他看不到劳动异化,不承认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马克思虽然也把人的发展看成历史的、辩证的自我创造过程,但是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把这种过程理解为物质的、现实的过程,指出人的发展是其具体实践活动的结果。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不是象黑格尔那样在思维范围内唯心主义地表现出来,统一于“绝对精神”,而是人通过改造自然而进行自我创造的结果,即统一于实践。这样的辩证法,不再是黑格尔 ①《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122页。 ·55· ==========第63页========== 难心的、概念的辩证法,而是扎根于现实、扎根于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唯物辩证法。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科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把当时各种不同种类的生产归结为“工业”,而工业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有决定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为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创造了条件,即资本的日益增长和集中,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是人的异化和非人化日益加别,即工人日益贫困化,加速了工人阶级的觉醒。这样,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从资本主义自身的辩证运动预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人和自然界联系的环节,以及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观点,成为他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他把工业的发展看做 丙 历史发展的基础力量,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起来,终于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还谈到了费尔巴哈,在肯定费尔巴哈的功绩的同时,指出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没有看到黑格尔在辩证法方面关于否定观点的贡献。当然,黑格尔的否定只是思维的否定,不是现实存在物的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为其唯心主义服务的。马克思还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权、道德、科学、艺术等等只不过是生产底特殊的 机 方式,服从着生产底一般规律。”①初步阐明了上层建筑与经 ①《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83页。 ·56· ==========第64页========== 济基础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通过前面的简介,我们看到,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大体是从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始,再转到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的发现,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和人的条件来完成的。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是以发现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发现实践是人的自我改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唯一途径来完成的。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以发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来完成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马克思最初提出这个学说,是在1844年。”① 恩格斯的早期活动及其《政治经济学 批判大纲》的发表 t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一1895)在一八二○年生于莱茵省的工业城市巴门。他父亲是个信奉宗教的工厂主。其在童年时期,恩格斯就同他顽固的父亲发生了矛盾。一八三八年,恩格斯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被他父亲强制送往在巴门开设的营业所去当办事员。第二年又到不来梅的一家商号当办事员。但商业活动不能阻碍年少志高的恩格斯对科学和政治的研究。这时,恩格斯钻研了黑格尔的哲学,读了施特劳斯著的《耶稣传》等批判宗教的书籍,并在报刊上发表过抨击普鲁士王国的评论和批判唯心主义者谢林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可 ①《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第437页。 ·57● w妇k出et叫3:…1,·, ==========第65页========== 以看出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已经形成了。 一八四一年十月到一八四二年十月,恩格斯到柏林近卫炮兵部队服役。在库弗尔格拉班的古老兵营里,他对军事科学发生兴趣,而且后来一直把这种兴趣保持下来。在服役期间,恩格斯利用公余在柏林大学旁听,和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个时期,恩格斯受费尔巴哈的著作的影响,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一八四二年末,恩格斯迁到英国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在他父亲与别人合办的一家商号中服务。在这里,恩格斯阅读了许多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著作,与英国宪章运动领导人保持经常接触,研究宪章运动的历史,了解空想社会主义脱离工人运动的事实,还为宪章派的机关报《北极星报》和欧文主办的《道德世界》报撰文。恩格斯还结识了信仰空想社会主义的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并对空想社会主义一开始就采取批判的态度。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他批评圣西门学说是“笼罩了一层不可理解的神秘主义的云雾,因此,起初也许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最终便不能不使人大失所望”①。他还指出傅立叶反对废除私有制的错误。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已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恩格斯在研究英国工业史中,发现了经济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决定因素,是构成现存的阶级矛盾的基础,也是产生政治派别和政治斗争的基础。因此,这一时期恩格斯写的文章多半是关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 ④《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7 页。 ·58· ==========第66页========== 一八四四年,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的,正象马克思从法哲学批判开始 一样。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现代经济制度的基本现象,认为这些现象是私有制统治的必然结果。恩格斯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伪善的、矛盾和不道德的,是“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①,是一种“私经济学,因为在这种科学看来社会关系只是为了私有制而存在”②。恩格斯把资产阶级私有制,看成是一切经济矛盾的真实根源。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竞争,造成劳动人民日益贫穷、无以为生的状况,势必引起革命。他指出,正是经济及人们的财产关系,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他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最反动、最野蛮的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曾把恩格斯这 一大纲称为“天才大纲”③。它对于马克思下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产生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起了积极的影响。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还发表了另一篇文章一《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文中指出英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丧失革命性,正日益走向堕落,而真正代表英国未来的是英国工人阶级,“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将来拯救英国的却正是他们”④。恩格斯还批判了卡莱尔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指出卡莱尔把历史上的阶级差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贵族和平民、老 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6页。 ②同上书,第600页。 ③《<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④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菜尔的过去和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卷,第628页。 ◆59• .#。宅:· ==========第67页========== 爷和老百姓的差别,当做自然的差别,当做永远不变的差别,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于“天才”、“英雄”、“贵人”的统治,是十分荒谬的。这种观点是把剥削阶级当做“天才”、“英雄”,而把无产若和劳动人民视为愚人,公然为剥削阶级的统治辩护。而实际上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决定的。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否定私有制,否定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就必然要研究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恩格斯在英国生活的二十一个月,和马克思在巴黎居住的一年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列宁说:“恩格斯是在英国,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认识无产阶级的。”①在英国生活期间,恩格斯常常深入到工人栖身的住宅区去,与工人交住,亲自了解工人贫因的生活,参加各种群众大会和工人集会,他阅读、研究了有关论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大量著作,和所能找到的官方文件。这项研究的结果,就是一八四五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这本书里,恩格斯第一个说明了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求得自身解放的革命阶级;而无产阶级只有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求得自身的解放。恩格斯是在英国转变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者的。 在这个时期里,马克恩和恩格斯各自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了。马克思从法国革命中,认识到不是国家组成资产阶级社会,而是资产阶级社会组成资产阶级国家; ①《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第89页。 ·60• ==========第68页========== 恩格斯是在英国工业中,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基础,这些经济事实构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基础。他们都亲自参加了变革现实的实践,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从面深刻地认识了无产阶级;他们都是运用辩证法去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他们把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创造了新的理论。毛主席教导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① 一八四四年八月,恩格斯离开曼彻斯特回国,途经巴黎,恩格斯特意去会见了马克思。从此,这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并肩战斗,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伟大、壮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①《实浅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64页。 ·61· d. ==========第69页========== 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各种反动哲学流派的论战中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一八四二至一八四四年《德法年鉴》出版的前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中的第一个阶段,即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到辩证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完成的时期。这个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唯一出路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无产阶级在这一革命中的历史作用,但还来不及系统地阐发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八四四至一八四八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中的第二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终于成熟,完整而系统地确立的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改造中,是在反对鲍威尔、施蒂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以及蒲鲁东等保守主义和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在进一步批判改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完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哲学的贫困》。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步阐明了新的世界观,而后在他们合写的《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62• ==========第70页========== 和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得到完整的、精辟的论述。 一八四四至一八四八年时期,欧洲大陆各国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激化了。四十年代初,德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德国资产阶级虽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但由于他们本身力量的软弱,以及被英、法等国工人运动吓破了胆和害怕本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便竭力同封建势力勾结,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作为当时德国社会制度主要社会基础的小资产阶级,由于害怕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抛出了一种超阶级的所谓“真正的杜会主义”学说,疯狂地鼓吹“阶级调和论”,抹煞阶级斗争,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安图以此来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这种学说是以黑格尔的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蒲鲁东,鼓吹改良的机会主义谬论,也在工人运动中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四四至一八四八年期间,集中地对这些反动理论进行揭露和批判,捍卫和发展了他们业已形成的新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原理,用以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当时的革命运动。 为科学杜会主义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一《神圣家族》 黑格尔哲学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它整整延续了好儿十年。早在-·八四二年十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编辑时,就同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在理论上和政治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为报纸撰稿的有一·些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的文章大多是 •63• ==========第71页========== 离开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空论。马克思坚决反对这种脱离现实生活、陷于抽象的空洞的哲学争论。 原来黑格尔学派解体后,在黑格尔派内部,又爆发了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关于“实体”与“自我意识”问题的争论。这个争论,是围绕着《福音》这本书究竟怎样产生而展开的。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上关于耶稣的一些故事,只是早期基督教团体,根据民族的传统精神,将犹太族早已有的关于“救世主”的种种迷信和预言,附会在耶稣身上而形成的神话。他把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称为“实体”。鲍威尔则反对这种看法,认为这些神话只不过是某些个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有意识地编造出来的。鲍威尔把这种个人的主观想象称为“自我意识”。这一争论,后来就发展成什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的争论。究竟是“实体”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呢,还是天才人物的“自我意识”推动了历史发展?这场争论,最后是以鲍威尔取胜而告终的。即认为世界历史发展,是由个别天才人物、英雄人物所决定的。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纲领。一八四三年十二月至一八四四年十月,鲍威尔同他的弟弟埃德加尔以及法赫尔、荣格尼茨、施里加等人办起了《文学总汇报》月刊与《德法年鉴》相对抗,大肆鼓吹一种超越一切现实、超越政党和政治的批判,鄱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污蔑无产阶级是一群没有批判头脑的人,宣扬个别天才人物、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可见,黑格尔学派虽然解体了,但是黑格尔哲学并没有被批判地克服。青年黑格尔派所宣扬的这些谬论,正是当时的 一种反动社会思潮的反映。为了使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能够顺利地进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这个荒谬而有害的思 ·64• ==========第72页========== 潮。”① 一八四四年八月底九月初,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会面时,共同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与面临的任务,讨论了创立新的学 A 说的问题,商定了进行思想、政治斗争和建立革命活动家组织的计划。恩格斯向马克思介绍了他正在准备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主要思想。在巴黎逗留的期间,恩格斯还参加了法国社会主义若和共产主义者的集会活动,了解法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中,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共同的斗争奠定了基础。当他们相互了解到在 一切理论方面都是完全一致,并深感到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彻底批判的迫切性之后,便决定对鲍威尔在《文学总汇报》上所宣扬的那套谬论进行批判,搬掉这块横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绊脚石,着手合写他们的第一部作品,这就是《神圣家族》。《神圣家族》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全书共八章,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执笔,写于一八四四年九至十一月间,一八四五年二月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书名最初叫《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在排印中,马克思在标题上又加了“神圣家族”四个字。“神圣家族”这个名称,原来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安得列阿·曼泰尼雅(1431一1506年)一幅画的题目,画中的人物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利亚的丈夫圣约瑟,还有圣依利莎白、圣约翰、圣亚拿以及一些天使和神甫。马克思和恩格斯借这幅名画的题目来讽喻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一伙,把鲍威尔比作天父的独生子耶稣,把其他几个伙伴比作他的丁徒。形象地揭 ①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第90页。 •65• ==========第73页========== 露出这些人狂妄自大,超乎群众之上,仿佛以耶稣一伙自居的丑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写这部著作的目的时曾经指出:鲍威尔的所谓批判,正是以漫画的形式再现出来的思辨的谰言在整个德国达到了顶点,这种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成为当时更危险的敌人了,因而必须“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这也就是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①。书中驳斥了鲍威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热烈赞扬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列宁称赞这部著作是“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②。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揭露了以施特劳斯为代表和以鲍威尔为代表的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是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实际上是鬼打架,他们之间的争论,不过是施特劳斯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同鲍威尔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都没有超越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秘密,摧毁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宝座。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评价过高,后来马 ①《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页。 ②《弗里德里希·恩格斯。k列宁选集*第1卷,第90页。 ③《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77页。 ●66· ==========第74页========== 克思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历史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才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批判和结束了黑格尔哲学,并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可是,青年黑格尔派却在开倒车,竞然用新的形式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加以复活,“重新把人本身变成某种范畴,变成一系列范畴的原则”①,宣扬用自我意识来解决劳动和资本、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矛盾。当然,费尔巴哈用抽象的“人”来代替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也是十分不够的,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这里已经包含着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直观的唯物主义批判时所持的某些论点。所以,恩格斯曾经这样指出,费尔巴哈没有走的 一步,“对轴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之流主张从人的头脑中去寻找历史发展原因的唯心史观时,已经开始触及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反驳说:“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吗?”④这种把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把自然科学和工业从历史运动中 ①②《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 ③《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37页。 ④《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91页。 ·67· ==========第75页========== 排除出去来认识历史现实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这不就等于说,历更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了吗?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实世界是不依赖于“精神”和“自我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经济关系是人们存在的基础。生产总是以某种客观条件为转移的。“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①这些论断,清楚地说明了决定社会历史的不是人们的观念,而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只有在物质生产中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消灭私有制时曾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列宁认为,它充分表明马克思已经接近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一即生产关系的思想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宣扬所谓社会进步不在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只在于废除宗教对人们的统治,不在于现实的社会制度的改革,而仅仅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行了的否定实践活动的唯心主义理论,揭露了这种理论的反动实质,就在于妄图用理论斗争来代替现实的革命,把斗争局限在纯思维的领域里,从而取消了工人的革命斗争,以拯救普鲁士王国制度,维护贵族、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正是“绝对的唯心论者”;这种引诱工人阶级放弃现实的革命斗争的技艺,是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学来的,它不过是黑 ①《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8页。 ②同上书,第52页。 ·68· ==========第76页========== 格尔思辨戏法的故伎重演,“这就是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把一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①。但是,觉悟了的工人深深懂得,存在和思维,生活和意识之间是有差别的,只是同一些概念作斗争是无济于事的,不起来进行实际革命斗争,靠用“纯批评”的方法是不可能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从剥削制度的枷锁下获得解放的。当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思想只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发现日世界的根本矛盾,就能成为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的先进思想。“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②思想只有当它掌握了群众,成为群众在运动中的武器时,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在改造社会的运动中,不仅体现着人们的思维活动,“更主要的是体现着他们的实践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现象了,揭示出了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等人为了论证他们的反动路线而炮制的天才史观,阐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鲍威尔及其追随者们对劳动群众极端蔑视,把劳动群众比做是没有灵魂、没有生气的物质,是“精神空虚”、“思想懒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心页。 ②同上书,第162页。 ③同上书,第196页。 ·69· ==========第77页========== 惰”,胡说什么“精神的真正敌人应该到群众中去寻找“①,把劳动群众骂得一钱不值。相反地,却把那些所谓“代表积极精神的少数杰出人物”,吹捧为“精神”的、“纯粹的批判”的体现者。在他们看来,只有能进行批判思维的人物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鲍威尔的所谓“自我意识”推动历史的发展,说穿了,就是只有他们这些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讽刺他们说:“一方面是群众,他们是消极的、精神空虚的、非历史的、物质的历史因素,另一方面是精神、批判、布鲁诺先生及其伙伴,他们是积极的因素,一切历史行动都是由这种因素产生的。改造社会的事业被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②这一段话,尖锐地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关于英雄与群氓的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批判的批判什么也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工人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鲍威尔之流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历史前进的敌人不是人民群众,而是反动的统治阶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杜会中发生的变革愈深入愈广泛,完成这一变革的群众也就愈多。从而阐明了入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列宁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原理之一。事实告诉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历史。社会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社会便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历 ①转引自《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 ②同上书,第109页。 ③同上书,第104页。 ·70。 ==========第78页========== 史正是劳动群众创造的。以往的历史学家,都把社会发展归结为帝王将相、少数英雄豪杰活动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论断,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历史科学写下了划时代的新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时,特别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现象,不仅唯物地论证了贫穷和富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自始至终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 一体中,两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而且辩证地指出,只看到这矛盾着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是不够的,“问题在于 A 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的地位。”④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代表革命的方面,资产阶级则代表保守的方面;无产阶级要坚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则力图保存资本主义私有制。可是,社会发展到现今,“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已把自己推向灭亡”②,它已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障碍,从而走向自己的反面,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这种变革不是自已到来的,它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来实现,“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时,还强调指出它与其他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要消灭自身以及制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3页。 ②同上书,第44页。 ③同上书,第45页。 ·71。 ==========第79页========== 约着自已的对立物一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以上这些,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总结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所得出来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关于德国民族解放的决定性的条件一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草命的思想,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指出,《神圣家族》已经“非常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的几乎已经形成了的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观点”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时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它并没有“白白地经受了劳动那种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的”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论证,是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密切联系着的。 在阐述意识依赖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思想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了解某种哲学时,应当注意分析它的社会历史条件、阶级根源和理论前提,《神圣家族》已经注意到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历史作了精辟的概述,同时对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的哲学思想也作了深刻的阐述。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特用雕物主义观点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38卷,第9页。 ②《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5页。 ·72• ==========第80页========== 去观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彻底批判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神圣家族》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战斗唯物主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所作的一次总清算,它十分清楚地反映出“马克思由黑格尔哲学转向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显著的,一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掌握了什么以及他如何转到新的思想领域”①。这说明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最初的社会主义理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是恩格斯于一八四二年十一月至 一八四四年八月在英国居住期间,花了二十一个月的时间,亲身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走遍曼彻斯特、伦敦、里子等许多工业城市,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状祝进行调查研究,非常具体地了解工人的生活条件,研究他们的疾苦、欢乐和要求,总结他们的革命斗争经验,才写成了这本书。此书在一八四四年九月至一八四五年三月写于巴门,一八四五年在菜比锡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一样,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能够作出科学的理论, ①列宁:《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88卷, 第7页。 ·73· ==========第81页========== 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什么“先哲”,而主要的是由于他们亲自投身到当时奔腾的革命洪流中去,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结果。 一八四二年冬,二十二岁的恩格斯到了英国的工业中心、宪章运动的坚强堡垒一曼彻斯特城。这时,正值宪章运动高潮,英国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促使恩格斯以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放弃了社交和宴会,投身到阶级斗争的洪流中去,积极参加宪章派的会议,并在英国的社会主义刊物上发表文章。他满怀革命豪情地公开宣布:“我要毫不迟疑地向英国资产阶级挑战”①。一八四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恩格斯从巴门写信给在巴黎的马克思说:“我将给英国人编制一张绝妙的罪状表。我要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②。恩格斯对当时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感到 十分高兴,同时也意识到为这一运动提供理论武器的任务迫在眉睫,深深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一八四五年一月二十日,他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秘密的宣传也并不是没有收获:每当我到科伦去的时候,每当我走进这里的某一家小酒铺的时候,都看到新的成就、新的拥护者。科伦的集会已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共产主义小组一个个地逐渐出现,这些小组是未经我们直接协助就悄梢地发展起来的。”“…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善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人们的情绪已经成熟了,就要趁热打铁。我的关于英国的著作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9页。 ②《恩格斯致马克思,(1844年11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 卷,第11页。 ·74◆ ==========第82页========== 当然也不会不起作用①。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恩格斯认为,在英国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和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以及它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德国和其他国家同样存在着。揭露英国的灾难,将有助于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灾难的揭露,以便“推动我们去改造这个‘丑恶的现实’”@。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是现今社会一切灾难的最露骨的表现,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为了给社会主义理论,同时给那些认为杜会主义理论有权存在的见解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肃清pro et contra〔赞成和反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切空想和臁造,研究无产阶级的境况是十分必要的。”③ 全书除了《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和《序言》外,分十二章。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把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所得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研究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恩格斯一开始就简要地考察了近六十年来的英国工业的发展史,论述了英国工业革命与工人阶级产生的历史,指出产业革命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英国无产阶级。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十八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结果引起了社会的大变化。机器的出现,不仅引起了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农业无产阶级 ①《恩格斯致马克思(1845年1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 第18页。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金集第2卷,第279页。 ③同上书,第278页。 •75◆ ==========第83页========== 的产生。机器劳动在英国工业的各主要部门战胜了手工劳动。“每一部新机器都会带来失业、匮乏和贫穷”①。结果,一方面是资本和国民财富的迅速增长,而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人数更加迅速地增加,工人阶级失去一切财产,机器使社会阶级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工厂代替作坊,使中等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变成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中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形成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大资本家和没有任何希望上升到更高阶级地位的工人代替了以前的师傅和帮工。从前的师傅还有希望自己弄一个作坊,也许还可雇几个帮工。现在,由于手工业生产的被摧毁,小师傅没有可能同大企业竞争,也被排挤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去,工人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为资产者。所以,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组织自己的独立运动。工人阶级穷困不堪,昨天挣得的钱,今天就吃光,而直接靠工人的贫穷发财的资产阶级却不顾一切地残酷地剥削他们。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揭露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这个脓疮,一切社会灾难的总根源。 恩格斯在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各个部分的状况作了考察,进而分析研究了工人阶级的共同特点:极端贫困,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而人口的集中,进一步促进了工人的发展,使工人阶级开始看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而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核心。 恩格斯生动而真实地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极端恶劣的劳动条件,饥寒交迫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 ①g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25页。 ·76◆ ==========第84页========== 现象。一方面是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者,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的无产者;资产者垄断了一切生活资料,他们掌握着无产者的生死大权;他们贪得无厌地追逐利润,发疯似地哄拾物价和扩大生产,进行竞争,造成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阶级的分化日益尖锐,反抗的精神日益深入工人的心中,愤怒在加剧,个别的游击式的小冲突在扩展成较大的战斗和示威,不久的将来,一个小小的推动力就足以掀起翻天覆地的浪涛。那时全国都将真正响彻战斗的号召:‘对宫廷宣战,给茅屋和平!’那时富人们再想采取预防措施就已经晚了。”①据此,恩格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革命的画面:暴风雨终将要来临,孕育着大雷雨的乌云已经密集在资产阶级的头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光辉灿烂的前景已经展现,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为无产阶级谱写出一首革命战斗的进行曲,激励着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为铲除社会上 一切灾难总根源一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战斗。恩格斯总结了英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他详细地考察了英国工人运动各个历史阶段的经验,从最原始的斗争形式,即捣毁机器的自发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在宪章主义的旗帜下,向资产阶级政权进攻的自觉的革命斗争,秘密组织工会。他指出罢工加强了工人阶级的团结,“罢工是工人的军事学校”,“是工人阶级各个队伍宣告自己参加伟大的工人运动的宣言”②。宪章运动是世界上最早的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87页。 ②同上书,第512页。 ◆77◆ ==========第85页========== 4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工人阶级已经开始由反对个别资本家的分散的经济斗争,转变为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的突出表现。他们力求以无产阶级的法律来代替资产阶级的法律,无产阶级提出的法律,就是人民宪章。工人们从亲身经历中体验到,资产阶级的法律是资产阶级给他们准备的鞭子,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劳动人民遵守的秩序。“在宪童主义旗帜下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是整个工人阶级,他们首先向资产阶级的政权进攻,向资产阶级用来保护自己的这道法律围墙进攻。”①随着罢工而来的是工人与警察的冲突。在曼彻斯特,资产阶级和自己的奴仆一起当了特别警察,手里拿着粗棍子,到处耀武扬威。在普累斯顿,资产阶级下令向人民开枪,于是这个自发的人民起义就突然面对着政府的武装力量,面对着资产阶级的政权。在十九世纪以前,资本家是各自冒险来剥削工人的,而现在却是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国家来对付无产者”②,“用他们的财产和他们掌握的国家政权所能提供的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无产阶级被迫起来向资产阶级开战,其“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暴力革命”④,只有夺取政权,才能获得解放。因为资产阶级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把政权让给工人阶级的。恩格斯坚信,现在这种间接地以个别小冲突的形式进行着的穷人反对富人的战争,将在英国成为全面的和公开的战争,这个革命是不会让人们长久等待的,未来将是属于工人阶级。这里的论述,已经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16页。 ②同上书,第566页。 ③同上书,第500页。 ④同上书,第648页。 ●78· ==========第86页========== 包含着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恩格斯在论述英国工业革命是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无产阶级是改造旧社会的革命力量的同时,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见社会制度的这种瓦解中的进步成分”①,看不到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力量。在他们眼里,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已。恩格斯根据宪章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工人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重要原理。 此外,恩格斯还明确地论述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习惯上、思想观念、道德原则和政治等方面的根本对立。工人阶级虽然迫切地希望立即改变自己穷困因的状况,但是他们并不贪财。只有资产阶级这个富有者,才是一个卑鄙龌龊的“财迷”。资产者为了多赚钱,是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的。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贪财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他们“一切生活关系都以能否赚钱来衡量”②。他还指出资产阶级贪得无厌,利欲熏心。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他们除了赤裸裸的现钱交易外,不承认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的联系,“甚至他和自己的老婆之间的联系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表现在同样的‘现钱交易'上”③。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道德原则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25页。 ②③同上书,第565页。 。79、 ==========第87页========== 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地不相同,就好象他们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①。 列宁在谈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基本思想时指出:“恩格斯第一个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说明了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而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②。这样,恩格斯就形成了自已最初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然,这部著作也留下了旱期著作的痕迹。正象恩格斯自己在一八八六年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而写的附录中说的那样,《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还不是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而“只是它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本书中到处都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主义从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国哲学起源的痕迹。例如,本书很强调这样一个论点:共产主义不是 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且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③。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10页。 ②*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第89页。 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附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7页。 ·80●- ==========第88页========== 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八四五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于马克思在一八四四至一八四七年写的一份笔记本中,生前没有发表过。后来,恩格斯将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于一八 八八年第一次发表。全文共十一条,言简意深,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益显示出自己的巨大作用,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儒要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但是,当时哲学上的最高成就一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不能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为此,阐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面生。 马克思在这一光辉哲学著作中,批判了旧唯物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入认识论,正确解决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 ●81● ==========第89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包括费尔巴哈在内),虽然正确地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它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结果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消极被动地观察事物,把认识同改造世界割裂开来。马克思认为,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成为认识的对象。单凭感性直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能动地改造世界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旧唯物主义把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仪看成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思维对存在的反映,也被看成象照镜子那样,是直观的、简单的、消极的反映,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此相反,唯心主义把能动作用片面地夸大和抽象地加以发展,把这种能动性看成是脱离实践的纯思维的活动,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 费尔巴哈虽然也谈到过实践这个概念。但是,他所讲的实践同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费尔巴哈心目中的实践,是指的人与人之间平常的交往,意见的一致,以及一些琐碎的事情,臂如吃吃喝喝,商人的投机谋利等“卑污的”活动,而不是指的社会实践不是指革命的实践。他有时“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能动性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所以,他根本“不了解‘革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82● ==========第90页==========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①。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末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对费尔巴哈的总的世界观的彩响是微不足道的”②。 费尔巴哈由于在认识对象和源泉问题上离开实践,结果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看法也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他有时把感性直观当作人们认识的标准,有时则把众人的意见当作判断真理的标推。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八四三年第二二版序言中这样写道:“我始终不将学者、抽象的和专门的学院哲学家,而是将最普遍的人,当作真正的说理方式和写作方式之尺度,我是一般地将人—一而不是将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一当作真理之准则。”马克思则针锋相对地强调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③就是说,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在思想领域,而只能是社会实践。列宁指出:“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在1845年,…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④这样,马克思不仅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而且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清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杂质,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在这一著作里,还对旧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和宗教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 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页。 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④《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137页。 ◆83● ==========第91页========== 观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费尔巴哈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性质,用实践观点研究社会历史,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只承认人受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否定人的革命实践能够改造环境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们的思想、行动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人们在客观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完全是消极被动的。马克思在谈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时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①就是说,这种学说否定了人可以通过革命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环境,否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只能来自群众的革命实践,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教育者则成了天生的“超人”、“天才”人物,受教育者则是“群氓”。他只看到人受环境影响的一面,看不到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环境和社会的另一面;只看到教育者教育人的一面,看不到教育者的知识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首先必须受教育的另一面。这样,就必然导致否定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③环境的变化和人的活动性质的变化,是在革命的实践基础上统 一起来的。 在关于宗教的本质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上,马克思 ①②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 ·84· ==========第92页========== 科学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功绩:费尔巴哈正确地说明了不是上帝创造人类,而是人类按照自已的形象创造了上帝,撕下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奠定了无神论的基础。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没有能够继续向前迈进,而是停留在这里踏步不前了。因为,费尔巴哈没有揭示出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说,宗教的存在,“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只能用现实社会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加以说明。“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①。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消灭宗教的真正途径是:用革命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彻底改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已经包含着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思想。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时,阐明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能正确了解人的本质的原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不是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的本质,而是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的本质,不是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人,而是看成为生物学上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都具有理智和感情之类的东西,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由于费尔巴哈把人抽象化,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除了爱情和友谊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实在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存在决定意识,但并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 ·85· ==========第93页========== 对此,马克思强调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本质决不是孤立的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也就是阶级的本质。这个问题,提纲还没有深入探讨,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详尽的论述。马克思把唯物论的反映论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用人们的社会关系去说明人的本质,这已经包含了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的光辉思想。 这一著作,在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时,还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阶级根源,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②说明了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是由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所谓“市民”社会,这个术语是马克思从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学者和黑格尔那里借用来的,这里是指资产阶级社会。这个术语,有时也泛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化了的人类”,指无产阶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之上的,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概括和总结新、旧唯物主义根本区别时,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 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②同上书,第18一19页。 ●86● ==========第94页========== 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是整个著作的灵魂,它深刻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 一切哲学(不仅是旧唯物主义,也包括唯心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阐明了 A 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哲学从此就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这就充分地显现出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所完成的伟大革命变革的巨大意义。 所有这些表明,这一光辉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世界观的形成中,又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马克思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始形成的新世界观,在提纲中又向前发展了。革命实践的观点,就象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文献的始终。马克思非常重视改造社会关系的阶级斗争的革命实践活动。这不仅对于认识论是重要的,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开辟了一条与费尔巴哈完全不同的新的道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光辉文献,是马克思对以前所提出的基本原理的总结和发展,它为我们勾画出崭新的世界观的雏型。所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序言中,把它称之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②。 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 ②路德维希·费尔巴啥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08一209页。 87● ==========第95页========== 在批判唯心史观的斗争中,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一—《德意志意识形态》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之后,他们亲自领导工人运动,积极向工人运动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一八四五年一月,马克思因从事革命活动,并在《前进报》上发表文章进行革命宣传,被法国基佐政府驱逐出巴黎,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春天,恩格斯来到这里会见了马克思,共同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的社会民主党等建立了联系,团结了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家。这时,他们面对着的“从头到脚都是反动的”①所谓“真正社会主义”,以及德国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这些反动思潮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严重地干扰和阻碍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斯、格律恩、皮特曼等人。一八四四年,他们在科伦创立了“共产主义俱乐部”,并通过他们的喉舌《社会明镜》、《威斯特伐利亚汽船》、《莱茵社会改革年鉴》,大肆宣扬“真正的社会主义”,并在国际性的工人组织—一《正义者同盟》中传播这种反动理论,妄图把工人运动引上邪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这个阶级胆战心惊地从资产阶级的工业统治和政治统治那里等候蓍无可幸免的灭亡,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积聚,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无产阶级 ①恩格斯:德国的制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8页。 ●88· ==========第96页========== 的兴起。在它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能起一箭双雕的作用。‘真正的'杜会主义象瘟疫一样流行起来了。”①无政府主义的典型代表施蒂纳,在一八四四年出版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一书中,大肆宣扬资产阶级利已主义。为了肃清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队伍的影响,用新的世界观武装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这些反动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创立了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通过各种形式向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作宣传。后来,恩格斯回忆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一一特别是由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多…并且同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了广泛联系。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我们明确了这一点以后,就立即着手工作了”⑧。所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一书之后,不久又投入新的战斗,合写第二部著作一《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八四五年九月开始写的,一八四 六年夏初基本上完成。书的副标题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全书分两卷。第一卷,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哲学观点,阐明了历史唯物主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9页。 ②*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07页。 ⑧《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巢第4卷,第193 页。 89● ==========第97页========== 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影本卷的第一章《费尔巴哈》没有写完,这是很重要的一章。第二卷,主要是批判形形色色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谬论,本卷遗失了二章。这部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没能出版,因为遭到“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迈耶尔和雷姆佩等出版商的拒绝,也遭到警察当局的阻挠。因此,除第二卷第四章曾在《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一八四七年八月号和九月号上发表外,其余绝大部分没有发表过。恩格斯逝世之后,手稿存放在德国杜会民主党的档案里。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以“著作没有写完”、“难懂”等为借口,不让出版,直至 一九三二年才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首次同读者见面。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批判,首先是从费尔巴哈开始的。费尔巴哈原属青年黑格尔派,后来同它脱离了,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观点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恩格斯说过,“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晌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①,“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革命改造,吸取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同时揭露和批判了他的形而上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08页。 ②《<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序言。*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1卷,第411页。 ·90● ==========第98页========== 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热烈赞扬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进步意义。但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缺点、局限性则没有详细揭露和批判。后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集中地剖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除了对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继续进行批判外,还着重揭露了他的唯 ; 心主义历史观,首次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等人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曾经对宗教观念进行过批判,但与老年黑格尔派一样,把意识、思想同客观物质世界,以及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割裂开来,认为人们的任务,仅仪在于摆脱某种思想的统治,而不是在于通过革命斗争,消灭和改变反动的社会制度。费尔巴哈批判了这些人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但是,“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①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具体表现在他把人看作是抽象的、生物学上的人。抽象的人性论,就是费尔巴哈历史观的出发点。他把共产主义从“一定革命政党”的学说,变成抽象的、所谓说明人的一般“本性”的空洞的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忽视政治和阶级斗争,唯心地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作了深刻的批判,指出费尔巴哈没有批判现存的社会关系,“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贫民而不是健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50页● ·91 ==========第99页========== 康人的时候,便不得不诉诸‘最高的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①。他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当然这是达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他不懂得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在于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杜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唯心史观进行批判过程中,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明确指出“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⑨。针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论这种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社会实践,来谈认识问题的错误,《德意志意识形态》总结了以前的全部哲学,指出它们的意义和局限性,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更明确更具体地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④。把唯物主义同科学共产主义紧密纬合起来,把自已的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批判把思维、意识与社会物质条件相割裂的唯心主义观点时,正面论述了被唯心主义历史观所忽视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杜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包括费尔巴哈在内),他们把思维、意识同社会物 ①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页。 ③同上书,第43页。 ④同上书,第48页。 ·92· ==========第100页========== 质条件脱离开来。黑格尔是从“绝对观念”出发,把人类杜会的历史看成是纯概念的矛盾运动,是“绝对观念”的派生物。鲀威尔断言,“只有‘批判和批判者创造了历史'”①。施蒂纳则认为“历史过程只不过是‘骑士’、盗贼和怪影的历史”②。费尔巴哈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时代只是由意识、宗教的变迁来区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给予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解释,明确地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④。就是说,杜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他们把社会存在这个概念具体化了,指出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衣食住及其他东西。正是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开始了人类历史,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规定着人们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社会政治制度。哲学、宗教、法律等社会意识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而“发展普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已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已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就是说,社会意识随着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的发展变 ①转引自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第46页。 ③⑤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31页。 ④同上书,第30页。 ·93 ==========第101页========== 化面发展变化。在阶级社会中,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只能是阶级的和党派的。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掌握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掌握着精神生产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还进一步阐明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他们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一引者注),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指某一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后来用“社会经济基础”来代替“市民社会”这一术语一引者注),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根本上摧毁了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彻底否定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错误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地考察了历史上相互更替的各种所有制,论证了这些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说明私有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进步性,同时指出它的暂时性,它们之间的更替都是按照每个社会生产方式内部规律而发展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 ·94· ==========第102页========== 律的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机构等,都是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①。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已经初步提出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思想,在这里就进一步论证了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②,生产关系也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不能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以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爆发为革命”③。一种社会制度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就是在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应当首先夺取政权的原理。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这种经济关系,是构成国家和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这里,初次探讨了国家的起源问题。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裂成对立的阶级,被统治阶级感到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矛盾,统治阶级力图把本阶级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利益,于是国家就以公共的全社会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了。其实国家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它所代表的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1页。 ②同上书,第34页。 ③同上书,第82页。 ·95• ==========第103页========== 争,都是各个阶级之间为维护其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每 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象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作用时,说明资产阶级的国家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保障自已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所以,国家是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是历史的东西,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失。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原始社会、奴隶杜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时,特别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剖析,说明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变成为“它们发展的桎梏,正如行会制度成为工场手工业的桎梏和小规模的乡村生产成为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桎格一样”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书中还论证了革命思想产生发展的原因。从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阐明了劳动与资本、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闻的矛盾和斗争,指出无产阶级由于“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事受社会的福利”,这就“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根本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一定时代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进行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页。 ②同上书,第67页。 ③同上,第76页。 ·96· ==========第104页========== 社会革命,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这个原理已经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萌芽。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阶级斗争来说明现代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提出:“批判 众 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一光辉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得到了发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本书中,痛斥了青年黑格尔派用“思想的批判来改变现实”的唯心主义谬论,揭露这些披着“世界革新者”外衣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相反,它始终是立足于现实历史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从每个时代中去寻找某种范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②革命之所以必须,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反动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进步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建立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页。 ②同上书,第43页。 ·97● ==========第105页========== 起社会的新基础。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改造环境,改造社会关系,而且也改造自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精辟地阐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那种离开对客观存在即现实世界的革命改造的所谓“用意识去消灭意识”的理论,实际上是用谎言来进行招摇撞骗,用空谈来取消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一定会毫不客气地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无产阶级革命与以往历史上的一切革命是根本不同的,它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①,它“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②。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它要消灭私有制和一切阶级。以往的一切革命,都不过是将私有制的 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私有制的形式,是将生产资料从一个剥削阶级的手里转到另一个剥削阶级的手里。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一切阶级,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消灭私有制基础上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将消灭,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获得真正自由,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时,还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指出:“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 A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页。 ②同上书,第76页。 ·98· ==========第106页========== 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骨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一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这里,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应当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是人们由于活动上和劳动上的差别而给予不同的报酬,就会引起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不平等,就会出现特权,这是同共产主义原则相违背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对工人运动中危险的敌人一“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特别严厉驳斥了格律恩宣扬的“普遍的爱”、用“爱”消除自私和贫困的谬论。这种思潮,是来源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他们把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超阶级的“人”,作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完全是一种以唯心主义的超阶级的假社会主义的理论。 对于“人”的不同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社会观和费尔巴哈及“真正的杜会主义者”的唯心主义社会观的分水岭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形成。他们早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对抽象的“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继续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38页。 ◆99• 线红盖公标c:. ==========第107页========== 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①。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企图抹杀人的阶级性的荒谬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辛辣的嘲笑:“为什么要分什么人、兽、植物、石头呢?我们都是物体”②!那种荒谬理论闻不出一点革命的气味,因为它所关心的已经不是实在的人了,它已丧失了一切革命的热情。“真正的杜会主义”者不去揭示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的根源,而是号召人们不分阶级地在精神领域里,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人类幸福和平等。他们反对参加政治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否认阶级斗争,主张“自由劝说,散布和平幻想,模糊和腐蚀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引诱他们脱离革命的轨道,葬送共产主义运动,使“一切有产者和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这种理论的唯心主义性质时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硬要人们相信,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其实,它本身首先就是某种神秘的科学,它的理论著作只是对那些熟知‘思维着的精神'的秘密的人才存在的。”④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必须用革命的方法改变现实,“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⑥,来创建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新世界。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所论述的问题不仅是这些,这部著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除了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外,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的代表者,从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到黑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 ③同上书,第39页。 ④同上书,第537页。 ⑤同上书,第236页。 ·100· ==========第108页========== 格尔和费尔巴哈,以及对英、法经济学说史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也作了简要明确的评述,对唯心主义的美学观作了批判,阐明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科学地说明了艺术和每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等的依存关系,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说明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同社会的物质生活及人们的劳动紧密联系着的。 总之,一八四四年至一八四五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他们在《德法年鉴》时期所提出的思想。这些著作十分清楚地向我们表明,马克思在这个时期是如何“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①的,是如何同各种反动思潮和口号作斗争中,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同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区别。这样,社会的发展被科学地阐明为一种有规律性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什么一连串偶然事件的结合了。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对各种反动哲学流派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批判唯心史观的过程中,把唯物主义彻底地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中,创立了唯物史观。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列宁说得好:“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 ①列宁:<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接要”。《列宁全集第38卷,第386一387页。 ·101· ==========第109页========== 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胡言乱语、冠冕堂皇的谬论以及想在哲学上“发现”“新”路线和找出“新方向”等等的无数企图当作垃圾毫不留情地清除掉,把雌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象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终于找到了。“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②,为正确了解社会历史提供了 一把钥匙。这样,社会主义就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一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①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第443页。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 页。 ·102· ==========第110页========== 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完整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一八四五年、一八四六年法国和德国的农业歉收,一八四 七年在英国爆发的随后波及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加深了英、法、德等国阶级的两极分化。小资产阶级日趋破产,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英国宪章运动的加强,法国争取国会改革斗争的扩大,德国国内危机的激化以及西欧工人运动日益发展的这种革命斗争形势,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深感到,需要建立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后来,恩格斯在谈到他和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以前的活动时说:“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 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①为此,他们继续积极投身工人运动, 一方面从事组织工作,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当时存在的各种工人政治组织建立了联系,为争取把这些组织改造成为受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的工人政党作组织上的准备,另 一方面,坚持同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展开不 ①《恩格斯致格·特利尔(1889年12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469页。 ·103· ==========第111页========== 调和的斗争,用新的世界观来武装工人阶级,指导革命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整个过程,是和他们积极参加当时革命实践,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和冒牌的社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也是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而斗争的过程。 关于建党的方针步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首先应当在各地组织共产主义团体,通过书面讨论问题和定期的通讯联系,以便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作好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推备。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于一八四六年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它所担负的任务是:与各国社会主义或工人团体建立经常联系,克服当时工人运动中或共产主义者之间的涣散状态,组织交流各国革命运动发展情况,宣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批判工人运动中流行的错误理论,统一认识,以便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基础上团结起来,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下,英、法、德等国都相继地建立起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支部。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选出马克思、恩格斯和日果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各国通讯委员会的联系中心,把英、法、德、比利时和波兰等国的社会主义者和革命者,如德国的威廉·沃尔弗、约瑟夫·魏德迈以及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卡尔·沙佩尔、约瑟夫·莫尔,比利时的菲力浦·日果等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通过宣传教育,讨论问题和对错误思想的批判,加深了他们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认识。这些人后来成为建党的重要骨干。 通过通讯委员会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团体的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正义者同盟”的改造上。“正 ·104· ==========第112页========== 义者同盟”成立于一八三六年,最初只是侨居巴黎的德国工人的秘密团体,成员多数是手工业者。“正义者同盟”曾参加过由法国革命家布朗基所领导的“四季社”,于一八三九年五月十 二日,在巴黎发动的密谋起义。起义失败,领导人沙佩尔等人被捕,后被驱逐出境。一八四○年沙佩尔到了伦敦,“同盟”的领导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伦敦。随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在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相继建立支部,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工人组织。但是,“同盟”在思想上很混乱,最初占统治地位的是魏特林派。魏特林(1808一1871)是“正义者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他虽然十分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但却只用“道德的堕落”来解释产生这些罪恶的根源,他虽也主张用暴力推翻旧制度,但他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作用,而寄希望于流氓无产阶级和少数人的密谋来实现共产主义,他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在同盟中有很大的影响。一八四四年之后,他又受到小资产阶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蒲鲁东的阶级调和思想的影响。如果不坚决同这些流派作斗争,就不能把“正义者同盟”引上正确的轨道。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改造“同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通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了解同盟内部的情况,并向布鲁塞尔和伦敦等地的工人教育协会及其他革命团体作过《雇佣劳动与资本》、《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问题》、《波兰问题》等演讲,教育和帮助工人群众与同盟领导人注意研究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参加实际斗争,以便摆脱错误思想的影响。 同魏特林作斗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同盟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起初,他们对魏特林寄以很大希望,吸收他参加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耐心地帮助他,指出如按照他的理 ·105· ==========第113页========== 论和策略办事,就会把工人运动引向毁灭的道路。可是,他拒绝帮助,并在通讯委员会内坚持宣传自己的借误观点和路线。魏特林还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勾结,企图霸占“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最后脱离工人运动走上了背弃革命、追求改良的道路。一八四六年三月三十日,魏特林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会议上,挑起原则性的争论。马克思对他的空想共产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驳斥他的宗派思想和密谋活动,说明广泛组织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才是正确的斗争方法。他仍然没有接受教训,甚至,当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克利盖进行原则性的声讨时,他竟出面为之辩解。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得不公开声明同他决裂,并通知各地通讯委员会,号召大家起来同魏特林派坚决斗争。“正义者同盟”在伦敦的领导人沙佩尔和莫尔,巴黎的领导人艾韦贝克和在德国的魏德迈等人,都表示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采取的正确立场。这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战胜了在“正义者同盟”内占统治地位的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为害很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展开了坚决的斗争。“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海克曼 ·克利盖,也是“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他侨居美国,创办了《人民论坛报》,在宣传中把共产主义描写成一种“爱的宗教”。他组织了一个社会改良协会,祈求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上层的资助,然后用这些钱购买土地,无偿分给贫困者,以建立起“充满天国的爱的村镇”。他以为这样,“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会实现”。他把这一套计划吹嘘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针对这种情况,一八四六年五月,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06· ==========第114页========== 名开特别会议,讨论克利盖的问题,并通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草拟的《反克利盖的通告》。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克利盖妄图把无产阶级用革命方式改造社会的学说,篡改为关于“爱”的胡言乱语。这种胡说“大大地损害了共产主义政党在欧洲以及在美洲的声普”①,这种荒谬的思想,“如果被工人接受,就会使他们的意志颓废”②。希望实现克利盖的梦呓的,决不是共产主义的工人,不过是些希望在美国碰上好运的小资产者。由于《反克利盖通告》的传播,使克利盖在同盟中的影响消失了。 但是,反克利盖斗争的胜利,还远没有完全清除“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正义者同盟”的影响。同盟主要据点之一的巴黎各小组受到“真正的杜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格律恩的影响尤为严重。当时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改良的蒲鲁东主义,在巴黎也颇为狷獗。这正好同格律恩所主张非暴力的博爱思想臭气相投,格律恩大肆宣扬蒲鲁东主义。这就引起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重视,决定派恩格斯亲自到巴黎同“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格律恩展开斗争。这场斗争,也可以说是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一八四六年八月,恩格斯到了巴黎,积极参加“正义者同盟”的组织活动,并在工人集会上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在巴黎的头目格律恩所鼓吹的蒲鲁东的错误观点作了揭露,同格律恩等人所散布的工人必须用储金来“暂时购买整个法国,以后也许还要购买其余的世界”®的荒谬计划,进行针锋相对的 5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反克利盖的通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86页。 转引自恩格斯致马克思》(1846年9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58页。 ·107● ==========第115页========== 斗争。要不要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当时争论的焦点。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同格律恩分子进行了十分尖锐的面对面的斗争。恩格斯在一八四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信中,说明了斗争的经过。会议开始时,差不多与会的所有的人都反对恩格斯,由于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者的宗旨,有力地说服了与会者,结果除了打着共产主义招牌、混进工人队伍中的阶级异已分子艾泽曼和三个格律恩分子外,都同意了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的论证。最后,会议表决时,艾泽曼溜走了,一个格律恩分子宣称他有改邪归正的最大愿望,而同意恩格斯的论证。这样,会议以十三票对格律恩分子的两票,通过了恩格斯提出的科学共产主义的定义。恩格斯在会上“证明的主要就是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同时证明:在蒲鲁东的万应灵药中找到了新生命力的格律恩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根本是反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和庸人的东西。”还指出:“我把共产主义者的宗旨规定如下:(1)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①恩格斯的科学论证,使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战胜了格律恩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蒲鲁东主义曾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一 八四六年底,蒲鲁东抛出了《贫困的哲学》,集中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他安图不经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和平改造资本主义。马克思于一 ①*恩格斯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年10月23日)。《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17一319页。 ◆108• ==========第116页========== 八四七年发表了《哲学的贫因》一书,对蒲鲁东的机会主义学说进行批判和清算。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魏特林、“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的批判和斗争,教育了“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和盟员,使他们大多数人摆脱错误思想的影响,相信马克思学说的正确。一八四七年春,同盟的领导人约瑟夫·莫尔携带由同盟各领导人签署的委托书,到布鲁塞尔会见了马克思,随后又到了巴黎会见了恩格斯,并再三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改组同盟的工作,并声明确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正确,表示将抛弃陈旧的观点和宗派主义的密谋策略,准备接受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既然“他们确信我们的观点一般正确,也确信必须使同盟摆脱陈旧的密谋性的传统和方式”①,便同意加入了同盟,并参加它的改组工作。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组成同盟的支部,恩格斯则经常参加巴黎的 三个支部的活动。一八四七年六月,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恩格斯代表巴黎各支部出席大会。大会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会前的提议,对同盟进行改组,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大会通过了由恩格斯和沃尔弗两个主要起草人所拟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章程”明确规定:“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杜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②。并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了“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大会还通 ①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195页。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72页。 ·109· ==========第117页========== 过了开除魏特林分子出盟的决定。这些表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已成为“同盟”的指导思想。章程还规定入盟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取得的重大胜利。他们团结了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其中不仅有德国人,还有英、法、比利时、瑞士、波兰等国的共产主义者的代表,从而开始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的战斗历程。一八四七年八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布鲁塞尔组织了工人教育协会。同时,在他们的努力下,把《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改变成“同盟”机关报。九月又成立了国际民主协会。通过这些公开的、群众性的组织,教育工人和革群众,并把其中最积极、最先进的分子吸收到“同盟”中来。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一系列巨大的宣传教育工作,召开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统 一的科学纲领的时机已臻成熟了。 但是,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马克思和恩格斯仍和同盟内部的各种错误思想继续进行斗争。一八四七年九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伦敦中央委员会领导人沙佩尔等提出了一个名为“共产主义问答”的纲领草案。这个纲领草案,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后来,“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赫斯提出了一个“修正”草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上,对这个草案进行了批判,并接受会议委托拟定了新的纲领草案,这就是《共产主义原理》。它也是以问答形式写成的。一八四七年十 一月二十三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里提出抛弃问答的方式,主张把《共产主义原理》改称为《共产主义宣言》。一八四七年 十一月二十九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也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大会上捍卫和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经过十天来的激烈辩”110p ==========第118页========== 论,大会一致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并委托他们两人以官言的形式起草党的纲领。一八四八年二月,科学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一一《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了。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斗争中,同许许多多的伪善君子、激烈的“革命者”然而是坏的共产主义者决裂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斗争中,在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开辟了一条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 在同蒲鲁东主义斗争中新世界观的科学表述一《哲学的贫困》 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和集中的加剧,使得大批破产的小生产者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这时,蒲鲁东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法国和侨居在法国的德国工人中间流行起来了。 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09一1865年),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是国标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影响较大的机会主义头目。他出生于法国一个小生产者的家庭,当过旅馆的雇工、排字工人,与人合伙开过小印刷厂。一八四○年,他因发表了第一部著作《付么是财产?》在社会上出了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页。 ◆111• ==========第119页========== 本书无疑是蒲鲁东最好的著作,同时也指出他的根本缺点是用小资产阶级的观点来批判社会,所以,“在政治经济学的严格科学的历史中,这本书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④但是,由于蒲鲁东说出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就是盗窃”,而且还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帜,因此在小生产者占优势的法国工人运动中颇有影响。马克思于一八四四至一八四五年在巴黎居住期间,曾经同蒲鲁东有过交往,经常争论问题。为了把他纳入同资本主义进行革命斗争的轨道,马克思曾作过巨大努力,可是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一八四六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开始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这时,马克思曾经希望蒲鲁东担任通讯委员会驻法通讯员,也就是想通过他建立与法国工人运动的联系。蒲鲁东拒绝这个建议,他与“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一派混在一起,同马克思所走的道路越离越远了。他在五月中间所写的回信中说:“我认为,为了争取胜利根本用不着这样,因此我们也就用不着提出革命的行动作为社会改革的手段,因为,这个轰动一时的手段不是别的,而是诉诸强力,诉诸横暴。我对问题的提法是这样,经过经济的组合把原先由于另一种经济的组合而逸出社会的那些财富归还给社会。换句话说,在政治经济学中使财产的理论转过来反对财产,以便产生您们一德国社会主义者称之为共产主义而我在目下只称之为自由、平等的那种东西。…据我看来,用文火把私有制烧掉总比对它施加新的力量实行大屠杀要好些。”这一段话,表明了他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对立。过了不久,即一八四六年底,他抛出了第二部著作一《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证明他同马克思之间现在已经横着一条 ①马克思:<论蒲食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41页。 112◆ ==========第120页========== 无法逾越的鸿沟了。在这部著作中,从理论上完成了对他那套反动幻想的论证工作。他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工人运动和一般的政治斗争,宣扬改良主义的理论。这本书在出版之前,蒲鲁东曾经把书的内容写信告诉过马克思。不久,马克思一拿到《贫困的哲学》之后,马上花两天时间仔细地看了一遍,并作了深刻的批判,指出这“是一本坏书,是一本很坏的书”①。蒲鲁东在这本书里,极力美化小私有制,鼓吹用和平的、改良的方法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这种理论,它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是一种铍上社会主义外衣、妄图诱骗劳动群众使之脱离阶级斗争和革命道路的反动理论。它在十九世纪四 十年代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中流传着,严重地阻碍在工人运动中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为了批判这种错误理论,进一步在工人运动中消除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扫除工人运动的障碍,马克思在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之后,便立即投入新的战斗,向蒲鲁东主义开火,对它作了系统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一八八○年马克思在谈到这一批判时说,当时所以要反击蒲鲁东的进攻,是“为了给力求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扫清道路”®。一八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马克思从布鲁塞尔写给安年柯夫的信中,对蒲鲁东的谬论进行了批判。这封信,实际上是后来《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纲要。马克思为了维护无产阶级的革命利益,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对蒲鲁东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正象马克思回顾当时不可 ①*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第319-320页。 @马克思:《关于<哲学的贫因>。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8页。 ◆113◆ ==========第121页========== 弥合的裂口时所指出的,这就“使我们的友谊永远结束了”①。 《哲学的贫困》,副标题是:《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它写于一八四七年一至六月间,七月初在布鲁塞尔和巴黎正式出版。全书分两章。出版时,马克思还写了一篇序言。一八四六到一八四七年期间,马克思的新的历史观已经相当成熟了。而当时刚刚出笼的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就使得马克思在同蒲鲁东的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正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思想。 列宁认为,《哲学的贫困》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马克思自己也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 马克思在这部光辉著作里,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在价值论上的唯心主义性质时指出,蒲鲁东夸耀自己的价值论是科学的发现,实际上,在蒲鲁东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已经对价值理论作了探讨,并建立了劳动价值论。“李嘉图的价值论是对现代经济生活的科学解释;面蒲鲁东先生的价值论却是对李嘉图理论的乌托邦式的解释。”@蒲鲁东用唯心主义和空想主义来歪曲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把交换价值的起源说成是:由于个人无法用自己的生产满足各种 ①马克思:心论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43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84页。 ⑧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3页。 •114· ==========第122页========== 需要,就向他人建议进行分工和交换,这样就有了交换价值。结果他把商品的内部矛盾变成虚构的矛盾,并将这种矛盾归结为由人的“自由意志”所造成的。 马克思在揭露了蒲鲁东虚构交换价值及其同使用价值之问的矛眉之后,进一步剖析了蒲鲁东作为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而提出的所谓“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的谬论。照蒲鲁东看来,社会财富就象化学的化合物一样,是由各种产品按比例组成的。假如当某种产品的数量超过需要的比例时,多余的部分便不能列入社会财富。在他看来,产品只有通过交换得到社会承认而被列入社会财富,它才成为“构成价值”。如果交换价值不能实现,没被社会承认,也就没有价值。产品通过交换,取得了“构成价值”,也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得到综合、调和,因此,这种“构成价值”又叫做“综合价值”。蒲鲁东认为:“综合价值”或“构成价值”是表现交换中确定的此例的,为了使产品都能进行交换,取得构成价值,就必须正确地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效用)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样就能够使一切产品按照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量直接进行交换,这样,货币本身就会消灭,货币消灭了,资本、剥削也就会随之消灭,社会上就不会再受资本、货币的支配而发生各种矛盾了。这就是蒲鲁东妄想用他臆造出来的“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理论去消灭货币,保留商品生产和流通,把社会一一切成员都改变为交换同样劳动量的工人,使大家获得自由、平等和幸福。这就是蒲鲁东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端而开出的一帖药方。他认为只要用这帖“灵丹妙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百病就会得到根治。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蒲鲁东“所做的是一切好心的资产者所做的事情”。“他们全都希 115· ==========第123页========== 望有竞争而没有竞争的悲惨后果。他们全都希望有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即希望有资产阶级生活的条件而没有这些条件的必然后果。他们全都不了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和暂时的形式,也正象封建形式的情况一样。”①蒲鲁东一方面想摆脱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灾难和贫穷的后果;另一方面,又要保存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列宁在揭露蒲鲁东的这种谬论时也曾经指出:他“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它的基础一商品生产,而是使这个基础免除各种弊病和赘瘤等等;不是消灭交换和交换价值,而相反地,是使它‘确立’,使它成为普遍的、绝对的、‘公允的’、没有波动、没有危机、没有弊病的东西,一这就是蒲鲁东思想。”②马克思对蒲鲁东鼓吹的“社会天才”和“天命论”,也同样作了有力的批驳,并且从正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蒲鲁东把人类社会历史说成是观念的历史,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社会天才”为了解决矛盾而提出的一系列的概念的展开。在他看来,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观念,而是人们的观念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不过是“社会天才”发明的一些经济范畴的实现。他甚至厚颜无耻地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天才”,狂妄声称自己的著作只要被人阅读,旧社会就从此完蛋。他根本否认人类历史产生的经济基础,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马克思指出:在蒲鲁东的心目中,“历史是由学者,即由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创造的。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现代各种 ①<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第328页。 ②《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17页。 ·116◆ ==========第124页========== 问题不是解决于社会行动,而是解决于他头脑中的辩证的旋转。”①蒲鲁东正是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社会天才论”出发,炮制了一条宣扬改良、鼓吹倒退的机会主义路线,妄图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用经济改良的办法,使小生产私有制普遍化,把资本主义社会和平地改造为“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渗透着一种反动的特性:厌恶工业革命,时而公开时而隐蔽地表示希望把全部现代工业、蒸汽机、纺织机以及其他一切伤脑筋的东西统统抛弃,而返回到旧日的可量的手工劳动上去”。“如果这个蒲鲁东主义的反革命一般真能实现,世界是要灭亡的。”® 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极力宜扬“天命”、“社会天才”创造历史,把抽象的人类普遍平等变成了原始的意向、神秘的趋势、天命的目的。马克思嘲笑说:蒲鲁东先生用天命这个火车头来拖它的全部经济行囊前进,要比用他那走了气的纯粹理性要好得多。可是,“天命,天命的目的”,这个“用以说明历史进程的一个响亮字眼。其实这个字眼不说明任何问题”@。这就充分暴露出,妄想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他们手中没有半点真理,最终只好乞灵于“天命论”。 在同蒲鲁东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反动谬论作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抓住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一一矛盾斗争的学说。马克思揭露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他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哲学基础。蒲鲁东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制定的经济范畴当作研究的出发点,把经济范畴看成是现实的社会经 ①《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第329页。 ②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79一480页。 ③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7页。 ·117• ==========第125页========== 济关系的根源。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的各种范畴,只不过是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和抽象,脱离了杜会生产关系,经济范畴就成为空洞的毫无意义的东西。而“真正的哲学家蒲鲁东先生对事物的理解是颠倒的,他认为现实关系只是睡在‘人类的无人身的理性'怀抱里(正如这位哲学家蒲鲁东先生告诉我们的)的一些原理和范畴的化身。”①蒲鲁东把经济范畴的发展同现实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割裂开来,把各个经济范瞒划分为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抽象地进行演绎、综合,最后综合构成一个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蒲鲁东所描绘的是各个经济范畴在他头脑中的排列次序。他抛弃了对分工发展过程的历史分析,不了解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工有着不同的形式,而是抽象地和形而上学地把劳动分工分为好和坏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把对立面的统一歪曲为每个范畴是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的机械总和,用这种方法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歪曲各种经济范畴的本质。在蒲鲁东那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范畴不是被看成是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而是被当成一种永恒的东西。这样一来,“辩证法设没有了,代替它的至多不过是最纯粹的道德而已。”@“由于历史和蒲善东先生的臁测步步发生矛盾,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有矛盾存在。即使是有矛盾存在,那也只存在于他的固定观念和现实运动之间。”@蒲鲁东由于否认社会矛盾是社会物质生活所产生的,从而否认了矛盾的客观性。这样也就无法从其自身中找到真正解决矛盾的办法。对他说来, 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Q8页。 ②同上书,第112页。 ③同上书,第116页。 118 ==========第126页========== 杜会矛盾的解决,纯粹是属于思维的任务。对此,马克思讽刺性地指出:“蒲鲁东先生用自己头脑中奇妙的运动,代替了由于人们既得的生产力和他们的不再与此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相互冲突而产生的伟大历史运动,代替了一个民族内各个阶级间以及各个民族彼此间准备着的可怕的战争,代替了唯一能解决这种冲突的群众的实践和暴力的行动”①。 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是永恒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生产关系的思想,论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并且运用这一原理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了科学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对抗性和暂时性。在这里,马克思比以前的著作更加深刻地阐述了辩证法,他把观念、抽象、逻辑范畴看作只能是现实世界辩证过程的反映。马克思考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指出:生产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 、 的。“杜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已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已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 5 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 ①《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第329页。 ②③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119● ==========第127页========== 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①。很显然,马克思在对物质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方面的论述,又比以前跨进了一大步,明确地提出生产力不仅包括生产工具,还包括劳动者本身,“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②。马克思还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了研究一定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历史科学。 马克思揭露了蒲鲁东抹杀对立面的斗争,调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明确指出,发展就是矛盾斗争的辩证运动,矛盾是不能调和的,调和矛盾就是等于否定辩证法,否定运动和发展。马克思还指出,蒲鲁东宣扬的不过是二元论。“蒲鲁东先生想调和矛盾,因而完全避开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必须把这些矛盾的基础本身推用呢?他完全象一个政治上的空论家,想把国王、众议院、贵族院一并当做社会生活的构成部分,当做永恒的范畴。他只是寻求一个新公式,以便把这些力量平衡起来,而这些力量的平衡正是表现于其中各个力量时胜时败的现代运动,”“由于藉鲁东先生把永恒观念、纯粹理性范畴放在一边,而把人和他们那种在他香来是这些范畴的运用的实践生活放在另一边,所以他自始就保持着生活和观念之间、灵魂和肉体之间的二无论—一以许多形式重复表现出来的二元论。”®可是,这个想充当科 ①《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9页。 ②同上书,第160页。 ⑨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白)。《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第329一330页。 ·120· ==========第128页========== 学泰斗的蒲鲁东却企图“凌驾于资产者和无产者之上,结果只是一个小资产者,经常在资本和劳动、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摇来摆去”①。 马克思还集中地论证了资本主义杜会中矛盾的对抗性,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策略。蒲鲁东污蔑无产阶级的罢工、起义是群氓的暴动,错误地把实行社会“彻底的改造”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手工业者的身上。马克思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与之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它必然要发展成为全面的革命;无产阶级进行的这种政治斗争,对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无产阶级要最后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必须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消灭私有制和一切阶级。 马克思最后借用乔治·桑的历史小说《扬·瑞日卡》的序中一段话作为这部著作的结束语,指出:“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多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他向无产阶级吹响了革命战斗的号角,擂起了向资产阶级全面进攻的战鼓,号召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扫除一切害人虫,埋葬资本主义,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而英勇斗争! 马荒思:心哲学的贫函。马克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12页。 ②同上书,第160岚。 ◆121· ==========第129页========== 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共产党宣言》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写于一 八四七年十二月至一八四八年一月。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把它列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这部著作,由引言和四章组成,其基本思想正如恩格斯在 一八八三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指出的:“《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杜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己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杜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①。恩格斯在这里说的,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所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从物质生产、经济基础去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自从阶级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旧的生产关系和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2页。 ◆122· ==========第130页========== 上层建筑的变革,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用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观察阶级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和剥削,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这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一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著作中提出的新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系统的论述。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论证和阐发了在阶级杜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他们在《神圣家族》、《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已经提出一条观察社会的指导线索—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更精辟的概述。他们分析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指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①从封建社会里脱胎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就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和交换方式多次变革的产物,它并没有消灭阶级矛盾,不过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和新的斗争形式代替旧的罢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使阶级矛盾简单化了,社会分裂为两大互相直接对立的阶级:一方面是广大的雇佣工人群众,即无产阶级,另一方面是少数的百万富翁,即资产 ①《共产党宜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 123◆ ==========第131页========== 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必然发展成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必然导致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已的政治统治,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结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容观规律。他们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全部历史,就是现代生产力反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反抗那作为资产者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资产阶级在摧毁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曾经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生产力此起以往世世代代所造成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它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变成严重地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楷。曾经象魔术一样造成了极其庞大的生产力,现在它却象一个魔术士那样不能再对付他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③这就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也象封建制度一样,必然会走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致·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入的 通告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4页。 ③《共产党宜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页。 ·124· ==========第132页========== t 向灭亡,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不相适应。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光辉思想。他们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中,得出了工人阶级贫困化和工人反抗资本统治是不可避免的结论。他们考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如何从“自在阶级”发展成为“自为阶级”的过程,认定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一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一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阶级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无产阶级处在现代社会的最底层,它自己不占有生产资料,为了生活,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他们在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深受压迫,所以,他们是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革命最彻底的阶级。他们如果不摧毁压在自己头上的全上层建筑,就不能抬起头来,艇起腰来,就不能获得解放。无产阶级的运动,同以往的一切运动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革命运动,后者侧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就告诉我们,一切参加革命的人,都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267页。 ·125· ==========第133页========== 不应希图谋取私利。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把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把一切进步力量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带领他们去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斗争。这里包含着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 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同时又进一 1 步指明,党的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把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过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运用自已的政治统治,废除旧的生产关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剥夺剥夺者,把土地所有权、信贷和运输事业集中到国家手里,加强国家所有制,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 一书中所阐述的如下的思想:“工人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从此再不会有任何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②这一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发展。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极为重 ①《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第437页。 ②《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0页。 ·126· ==========第134页========== 要的思想。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曾经这样写道:“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思想的表述,其次我们还看到给国家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这个定义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被人忘记的言论”:‘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著作中,虽然还没有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名词,但是,这个重要思想贯穿在整个《共产党宣言》的始终。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特别是巴黎公社所提供的丰富经验得到了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七二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他们还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两个决裂”的光辉思想。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逐步实现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则是一切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要实现消灭剥削制度的理想,就必须把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私有制是私有观念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私有观念则是维护私有制的思想武器。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④这是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伟大纲领,是无产阶级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90页。 ②《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③同上书,第265页, ④同上书,第271一272页。 ·127· ==========第135页========== 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之后的重大任务。资产阶级胡说什么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人们用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就是要消灭个性和自由,就是要消灭教育和家庭等等。总之一句话,资产阶级胡言乱语地把消灭私有制歪曲为消灭人类的一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污蔑和责难逐一地加以批驳,指出资产阶级是用他们本阶级的关于自由、教育、法律等观念来对待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他们的偏私观念使得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这种观念正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必然产物,是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普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杜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随着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废除,由此而产生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也必须加以破除。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露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希望寄托在反动统治阶级的身上,或者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反动唯心史观,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必须而且也能够自已解放自己的思想,并深刻地揭示和分析了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的社会阶级根源、实质,指出它们各自所代表的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是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反映。批判了他们的反动观点,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和真假共产主义的根本界线。揭示出各种假社会主义,尽管它各有其特点,但有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0页。 128· ==========第136页========== 共同之处,都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完成历史所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必须要有自己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代表,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①党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时,必须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党在统一战线中,如在法国,共产党人同一部分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人联合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德国共产党人同资产阶级联合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革命行动中,必须保特独立性,保持对同盟者的错误有批判的权利,特别是一分钟也不能忽视教育工人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既要统一,又要独立,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党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告诉我们,党要使自己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组织,要领导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任务,在同阶级敌人斗争中,制定正确的路线、政策和方针,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战胜旧世界,创建共产主义新社会,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 ·129· ,r ==========第137页========== 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一起把封建制度摧毁之后,不应该将革命停顿下来,必须立即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革命斗争,“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①。后来,他们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就直接明确地提出“不断革命”的口号,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某一个世界改革家所臆想或发现的思想或原则作为模据的。这些原理只不过是当前进行着的阶级斗争的真实关系的反映,不过是历史运动的表现。恩格斯曾经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对海因岑的错误进行了批判,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指出:“海因岑先生以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从 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已的核心出发并从此进一步做出结论的学说。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②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国际工人运动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最后,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结尾部分一样,自豪地公开声明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向全世界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②《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一 312页。 ◆130• ==========第138页========== 庄严宣告:共产党人“公开宣布:他们的自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① 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是怎样具体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资本主义社会,论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从而得出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建者;无产阶级要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就必须起来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此,无产阶级必须要有自己的革命政党,以及正确的战略、策略。 列宁在谈到《共产党宣言》这部光辉著作时,曾经这样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②《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战斗纲领,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资本主义的丧钟被敲响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无产阶级就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共产党宣言》所表述的新的世界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四十年代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斗争中,在从事工人运动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第286一286页。 ②《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 ·131 ==========第139页========== 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各个方面所作的科学的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宜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国在这部著作发表后的一百多年来,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革命的浪涛汹涌澎湃、滚滚向前,《共产党宣言》的革命精神,愈来愈有力地鼓舞着、推动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它象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至今仍然指明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航向,把人类社会引向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 ①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322页。 ·132 ==========第140页========== 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四 八至一八七O年时期对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一八四八年的欧洲革命和马克思、 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一八四八年的欧洲大陆烽火连天,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但它与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已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形式之间矛盾日趋尖锐化,反映这种矛盾尖锐化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一八四七至一八 四八年再次爆发,并且已带有世界危机的性质,工业无产阶级大批出现,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宜言》出版,公开向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挑战,他们还亲自参加和领导了群众革命斗争。因此,这次革命对于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n133· ==========第141页========== ◆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是从法国开始的。法国在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六年农业歉收,造成严重饥荒,地主资本家乘机哄抬物价,人民生活极端困难。随后,由于一八四七年在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波及,法国工业生产也急骤下降,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所有这些使劳动人民对七月王朝*统治的不满情绪空前激烈,工人罢工,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连续不断。法国工业资产阶级乘机胁迫王朝改革选举制度,企图加强自己统治的权力。反动王朝不甘心死亡,对人民进行镇压。这时,资产阶级怯懦地退却了,但巴黎的工人和城市贫民则采取了革命的行动。他们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当游行队伍走过政府大楼时,反动军警对示威群众开枪镇压,人民群众被反动政府的暴行所激怒,遂于二月二十三日夜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的重要据点,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起共和政府。但是,革命胜利果实为以工业家为首的资产阶级所窃取。巴黎的二月革命成为欧洲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开端。 一八四八年初,德国已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当时德国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和阶级斗争的形势,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时只有上层贵族和上层文武官员是现存制度的唯一可靠的支柱,下层贵族、工商业资产阶级、各大学、各级学校的教员甚至 一部分下层文武官员都联合起来反对政府,在这些人后面还有心怀不满的农民群众和大城市的无产阶级群众,…资产 七月王朝是金融贵族王朝,它代表银行家、交易所大王、铁路大王、煤铁矿和森林所有主及其与他们有联系的那部分土地所有主的利益。这个政权不仅压迫无产阶级以及颜临破产境地的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也排挤了工业资产阶级。因此,在一八四八年革命前夕,从无产阶级到王朝反对派都反对七月王朝。 ·134· ==========第142页========== 阶级准备推翻政府,无产阶级则准备随后再推翻资产阶级”①。这就是说,德国的革命一定要爆发的。一八四六至一 八四七年德国的农业歉收和工业危机,使当时存在的一切矛 多 盾进一步尖锐化,而法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力浦的七月王朝,鼓舞德国人民,纷纷起义。人民革命风暴首先在眦邻法国的巴登、巴伐利亚等地掀起。工人和各阶层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农民纷纷起来,捣毁地主庄园,赶走土豪劣绅,烧毁地契。三月一日,巴登反动政府倒台,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政府。接着三月十三日,维也纳的工人、学生和市民起义,椎翻了反动政府。同一天,普鲁士首都柏林的人民群众集会示威,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资产阶级也跳了出来,劝工人要“保持安静”。三月十八日,工人群众再次聚集在王宫前广场开会时,遭到反动军警枪杀,顷刻间,报仇和革命的怒吼声震撼全市,以工人为主力的革命群众,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德国人民在革命中,提出了废除封建制度、统一德国、实行共和等口号。 法、德等国革命的爆发,在英国工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八四八年三、四月间,英国工人又掀起宪章运动的新高潮,提出建立共和国的要求。在此同时,欧洲中部民族解放运动也高涨起来,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等都卷入了要求自由、要求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民族压迫的革命风暴中。在欧洲各国革命汹涌而起,阶级斗争深入展开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在德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马 ①·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7页。 •135· ==========第143页========== 克思和恩格斯面对这个新的革命形势,不失时机地立即投入群众革命洪流,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使他们的自发的起义转变为自觉的革命。 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设在伦敦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为了便于领导革命,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了在布鲁塞尔的区委员会。后来由于布鲁塞尔的反动当局为防备人民起义而实行戒严,无法开展工作。于是在三月三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授权马克思到巴黎组织新的中央委员会。三月 十一日,马克思在巴黎成立了新的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主席,恩格斯被选入中央委员会。 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解决了流亡巴黎并渴望革命的数千德国工人和政治流亡者怎样回国参加革命的问题。当时在巴黎的伯恩施太德和海尔维格领导的“德意志民主协会”,正在着手组织德国工人和政治流亡者建立“德意志军团”,准备拿起武器,从外面攻入德国,把革命和共和制输入德国,而这项计划又得到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这种冒险行为。马克思揭露伯恩施太德等人不承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把革命当做儿戏,还指出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支持他们是一个阴谋,其目的是把满怀革命热情的德国工人打发出巴黎,以利于他们对巴黎的控制,并企图利用德国统治者消灭这支革命力量。马克思提出,应该发动工人秘密地、分散地回国,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到四月初,输送了四百多个工人回国,其中大部分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这些人后来大部分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 ·136· ==========第144页========== 消灭封建制度。在三月革命爆发后,各阶层对怎样实现德国的统一和消灭封建制度有儿种不同的观点。资产阶级企图用妥协改良的办法以统一德国和消除农奴制残余。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建立联邦共和国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德国的统一和民主,可以为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因此,主张并支持用革命的办法统一德国和消灭旧制度的残余,以便保证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把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把自己正确的主张武装德国工人阶级和推进革命,根据《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制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的文件。这一文件后来就成为德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政治纲领。文件提出统一德国,武装人民,废除封建制度,没收封建土地,把矿山、铁路、轮船等收归国有,以及实行政教分离等主张,从而具体规定了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把《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具体化了。这个文件虽然不是动员群众立即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它是动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革命的方法实现德国的统一,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为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条件。文件中规定的措施有一些已超出民主革命的要求,成为过渡性措施。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宜言》和《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发给回国的德国工人和盟员,成为他们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 为了直接参加和领导德国的群众革俞斗争,马克思和恩 ①马克思批评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不懂得联邦制不能消灭封建残余。他说:“在德国,中央集权制和联邦制的斗争就是近代文明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见x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页) ·137◆ 华礼 ==========第145页========== 格斯在一八四八年四月六日回到德国的科伦。他们到德国时,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三月起义,已经给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严重打击,统治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策略,让资产阶级自由派参加政权。资产阶级一旦进入政权,马上就背叛了人民。他们看到法国二月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正是他们自己打算在国内所要建立的。他们被二月革命吓破了胆。于是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公民自由和自已的统治所必需的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没有来得及取得就卑贱地做了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尾巴”①。资产阶级拒绝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提出由各邦选出代表组成国民议会,制定一个统一的帝国宪法,推选一个邦的国王为德意志的皇帝,以实现德国的统一。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地主相勾结的反革命面目虽然已开始暴露出来,但是,这时的德国工人阶级还没认识到这一点,还只是模糊地感觉到自己的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相对立,还没有摆脱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一方面选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代表分赴德国各城市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支部,组织工人阶级队伍,另一方面,为了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组革命联盟,他们在五月间参加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主协会”,并以当时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民主主义为革命旗帜,努力推动这个协会在革命道路上前进。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主义旗帜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旗帜迥然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这个民主派到处,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已的特殊的无产阶级 ①马克思:《反革命在维也纳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316页。 ·138◆ ==========第146页========== 性质”⑨。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教育人民群众,打击各种反动势力,一八四八年六月一日在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由马克思担任主编。这张报纸虽然是以“民主机关报”名义出现,实际上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②。 在《新莱茵报》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写文章揭露和谴责德国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背叛。三月革命的激昂的革命热情还没有消失,资产阶级就大嚷大叫“结束革命”。因为法国“二月革命在事实上消灭了君主立宪政体,在思想上消灭了资产阶级政权”®。德国资产阶级害怕二月革命在德国的重演。他们在参与政权后,就把柏林的武装掌握在自己手里,把工人和劳动人民排除在外。他们对于广大农民消灭封建制度的要求以及开始的革命行动,不仅不予帮助,相反,却要种种阴谋诡计,把农民在三月革命中获得的果实抢走。从而使三月革命没有解决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任何一项任务。马克思指出:“三月革命决不是欧洲的革命,它不过是欧洲革命在一个落后国家里的微弱的回声。它不仅没有超过自己的世纪,反而比自己的世纪落后了半世纪以上。”④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行动,就使自已和贵族、地主站在一起,成了反革命。正因为如此,德国的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在三月革命后,都支持资产阶级政权去镇压革命群众。马克思号召工人认清资产阶 ①恩格斯:《马克思和<新莱茵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 页。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页。 ③④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1 页。 ◆139· ==========第147页========== 级的反动端脸,明确地认识自己与资产阶级的敌对的关系,以便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并为开始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作准备。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竭力推动民主的小资产阶级前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参加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使运动扩大社会基础,是民主革命彻底进行的重要条件。他们指出小资产阶级因其生活条件的限制,致在政治上缺乏集中性、坚定性,因而摇摆不定,不能领导革命。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在政治上有目的地行动,有组织地进行斗争,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才能懂得革命的手段是战胜反动势力的垂死挣扎和新社会诞生的雌 一正确途径。 从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还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德国对外政策和无产阶级民族政策的文章。 一八四八年革命强迫欧洲的一切民族和国家表示态度:是拥护和支持人民起来革命,还是反对、镇压人民的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积极领导德国人民起来革命,为德国的民主派拟定行动纲领,还提出德国民主派应该遵循的民族政策。恩格斯说:“当德国人在地弃自己身上的羁绊的时候,也应当改变一下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全部政策。不然的话,我们的年轻的、几乎是刚刚预感到的自由就会被束缚在我们用来束缚别国民族的锁链上。德国将来自由的程度要看它给予毗邻民族的自由的多少而定。”①这就是说,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 《德国的对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5页。 140" ==========第148页========== 不能获得解放的。恩格斯把彻底消灭民族压迫看作保证德国 公 自身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民族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与革命发展密切联系的组成部分,民族利益必须服从阶级斗争的利益。他们对一八四八年开始的欧洲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作了深刻的研究,指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沉重打击,是吸引被压迫民族参加民主革命的有力手段。因此,他们对欧洲各个民族的民族运动作了正确的估价。他们坚决支持波兰人和@牙利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欢迎捷克人所举行的布拉格起义,他们猛烈的抨击与各国反动势力勾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元凶一俄国沙皇政府。列宁曾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沙皇俄国的抨击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张波兰独立,是从欧洲民主派反对沙皇政府的势力和彩响—一可以说是反对沙皇政府的无限权威和压倒一切的反动影响一的斗争利益出发的。这个出发点的正确性在1849年就得到了最明显的和事实上的证明,当时俄国农奴主的军队镇压了匈牙利争取民族解放的和民主革命的起义。”①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俄国沙皇政府是欧洲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主要敌人。同沙皇政府作斗争,不仅是保卫欧洲已发生的革命,也是把民主革命推向更高阶段的重要条件。从那时起,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他们是一直坚决同国际宪兵沙皇政府作斗争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组织德国无产阶级积极参加民主革命的斗争,使他们成为最坚决最彻底的一翼,积极地同工人运 ①列宁: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选集第2卷,第861贡。 ·141• ==========第149页========== 动中的机会主义进行了斗争。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以波尔恩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他们把持着“柏林工人中央委员会”和“工人友谊社”。他们反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去争取领导权,拒绝执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制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公开声言不做“党的政策的奴隶”,他们因袭路易·勃朗和蒲鲁东的观点,鼓吹工人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生产合作团体和信贷机构。他们认为,假若工人都参加这种生产合作团体,资本家就成为多余的了,因而也就不能存在。他们反对工人革命,幻想通过工人和企业主的和平协商来消除资本主义的剥削,消除贫因和失业。他们力图把工人运动局限于纯经济要求的范围之内,反对工人参加政治斗争。他们还纠集一群坏家伙,进行分裂活动。恩格斯痛斥波尔恩的纲领“混乱不堪,竟把《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同行会习气和行会愿望、同路易·勃朗和蒲鲁东的观点的残屑碎片、同拥护保护关税政策的立场等等混杂在一起”①。另一种是以哥特沙克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哥特沙克当时是科伦工人联合会的领导人。他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规定的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路线和策略,主张超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立即建立“工人共和国”的任务。他反对工人参加一般民主革命运动,反对联合一切民主力量,甚至否认联合农民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哥特沙克把工人阶级视为唯一革命的阶级,提出不需要任何同盟者的宗派主义策略,在组织上给民主阵营带来严重危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上述两种错误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 ①《关于共产主义同盟者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0 页。 °142 ==========第150页========== 决的斗争,使工人运动走上正确的道路。例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下,到一八四八年六月底,科伦工人联合会的工作有了转变。在秋天,科伦工人联合会在农民中展开了宣传工作,科伦郊区组织了民主协会和工人联合会。《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这一革命文献,在这些组织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新莱茵报》对法国工人六月起义给予有力声授。法国二月革命后,政权落在以工业家为首的资产阶级手里,无产阶级 一无所获。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立即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纠集一切旧社会力量,打击无产阶级,镇压工人武装,并阴谋把大批工人赶走做苦工。这时巴黎的工人们面临的境地是,或者甘愿饿死,或者是起来进行斗争。一 八四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巴黎的无产者被迫举行了武装起义。起义的性质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①。工人起义经过四天英勇的街垒战,被资产阶级的军队血腥地镇压下去了。六月事件充分地证明:资产阶级害怕无产阶级的独立活动,比害怕任何反动势力还要厉害百倍;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镇压,比对其他阶级的镇压更残酷百倍。六月事件后,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和小商人等,大肆称赞镇压革命的法国反动头子卡芬雅克将军,并对被镇压和屠杀的无产者进行诬蔑和攻击。在这些日子里,《新莱茵报》的革命无产阶级的性质,特别强烈地表现出来。在德国,而且几乎在整个欧洲,《新莱茵报》是高举起无产阶级革命旗帜的唯一的报纸。从巴黎的无产者打响第一枪的时候起,《新莱茵报》就站在起义者方面, ①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第415页。 ◆143• ==========第151页========== 宣布他们的事业是和自己骨肉相连的。马克思曾写了《六月革命》一文,献给六月起义的战士们。马克思歌颂地说:“巴黎工人被敌人的优势力量镇压下去了,但是并没有向他们投降。工人被击渍了,但真正被打败的是他们的敌人。”④ 随着巴黎无产者起义的失败,全欧洲的反革命势力抬头了。九月,德意志联邦军队镇压了法兰克福的人民起义多十月,奥地利的反动势力镇压了维也纳的人民起义;十一月,普鲁士王国军队进驻柏林,资产阶级的市民自卫团交出了武器,民主团体和进步报刊被封闭,普鲁士恢复了君主专制制度。俄国沙皇政府不仅支持各国反动势力,镇压人民起义,还在一八 四九年五月派出十四万反动军队,亲手镇压了匈牙利人民的起义。 当德国反动势力转入进攻时,一八四九年三月,法兰克福通过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宪法,立即遭到普鲁士王国和其他各邦所拒绝。这就激起广大人民的极大的愤慨,锨起了护宪斗争,易比菲尔特、巴登、普法尔茨等地人民纷纷起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支持人民的护宪斗争和武装起义,力图把它引上革命的道路。他们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一起,在城市劳动人民中间展开宣传工作,发动工人参加革命武装组织,制造弹药支援起义地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建议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采取坚决的革命行动,但是未被采纳。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导人害怕汹涌澎湃的群众革命,他们竭力使运动不超出“合法”的范围。他们只会说漂亮话,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主主义的“决定”,而事实上却让政权留在国 ①六月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9页。 ·144· ==========第152页========== 王手中,不敢组织武装斗争去反对掌握在国王手中的反动武装力量。结果让国王抓住了时机,依靠反革命武装,把民主派的一切美妙的决定,打得落花流水了。七月中旬,各地护宪运动和人民起义先后被镇压下去。一八四八年三月爆发的德国革命,至此结束。 在支持人民群众的护宪斗争和武装起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再同愈来愈远离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处在一个组织内,只会阻碍工人革命意识的增长。于是在一八四 九年四月十五日宣布退出民主协会,致力于工人联合会的组织工作,同时为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作准备工作。然而,由于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的镇压日益加剧,革俞工作难于继续。这时《新莱茵报》也遭到迫害。报社编辑部中有些人受到法庭传讯,另一些人被作为非普鲁士人而驱逐出德国。五月十九日《新莱茵报》遭到封闭。《新莱茵报》用红色油墨印了最后一张,编辑部在致“科伦工人”中写道:“《新莱茵报》的编辑们在向你们告别的时候,对你们给予他们的同情表示感谢。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①《新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被迫迁居到伦敦,而恩格斯则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维利希志愿部队副官的身份,亲自参加了巴登、普法尔茨起义的整个战役,为自由而战。起义者失败后,恩格斯经瑞土也到了伦敦。 一八四八至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公开转向反动,宣告失败了。但是在这次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采取的路线、策略是正确的。只是因为敌人还很强大,而无 ①恩格斯:《马克思和<新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5页。 ·145• 5- ==========第153页========== 产阶级准备不够,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列宁指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政治路线的根本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给无产阶级的是革命的策略,是把斗争推进到最高形式的策略,是引导农民跟着无产阶级走,而不是引导无产阶级跟着自由派叛卖者走的策略。”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一八四八年群众革命斗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1848一1849年的群众革命斗争的时期,是他们生平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他们常常从这一点出发来判断各国的工人运动和民主主义的命运。他们为了最明白最清楚地判断各个不同阶级的内在本性和它们的倾向,也常常回过来研究这一中心点。”② 在革命进入低潮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革命的基本路线没有改变,但是由于斗争形势、阶级力量的变化,必须改变策略,必须长期地、细心地积蓄力量,并有计划地培养和组织这些力量,准备迎接未来的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确思想,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以维利希-沙佩尔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所反对。这些机会主义分子叫嚣,要末革命,要末就“销声匿迹”。他们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在他们看来,随便什么时使都能进行革命的进玫,把革命当成儿戏。马克思在一八五○年九月十五日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尖锐地批评说:“他们提出唯心主义观点代替宣言的唯物主义观点。他们不是把现实 ①《沿着老路走去!。*列宁全集*第15卷,第29页。 ②《反对抵制。《列宁选集第1卷,第729一730页。 •146• ==========第154页========== 关系、而是把意志描绘成革命中的主要东西。我们对工人们说:为了改变现存条件和使自己有进行统治的能力,你们或许不得不再经历15年、20年、50年的内战,而他们却相反地对工人们说:我们必须马上夺取政权,要不然我们就躺下睡大觉”①。这些“左”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思想,是小资产阶级的急躁情绪的反映,他们用革命的词句,代替革命实际的发展。“左”倾机会主义分子虽然经过批判,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并建立宗派组织,另立山头,最后这些家伙与普鲁士警察勾结,迫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员,堕落成为可耻的叛徒,这样导致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分裂。一八五一年五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许多工作人员被反动政府逮捕、判刑。此后,在大陆上的“共产主义若同盟”组织实际已不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同他们的联系中断了。在这种情况下,一 八五二年十一月,“共产主义者同盟”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宜布解散了。 一八四八年革命,暴露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动面目,锻炼和教育了法国、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证明无产阶级是唯一坚决革命的阶级还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是唯一正确的理论,文件中各种预见都被完全证实。这次革命也给了马克思以前的 一切喧嚷叫嚣、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派别一个致命的打击,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拓了道路。 ①见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617一618页。 ·147● ==========第155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一八四八年革命经验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发展 一八四九年八月,马克思被迫迁居伦敦。不久,恩格斯也到了伦敦。在革命进入低潮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许多辉煌著作,总结革命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些著作主要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 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学说是完全正确的,也证明在阶级社会里,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的改造,以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实现。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波,需要经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建无产阶级专政,需要经历深刻得多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岛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①在这里,马克思发展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有关思想。马克思在那本书中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杜会的新基础”②。 ①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4页。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77页。 •148· ==========第156页========== 然而,革命的爆发不应归结为少数人活动的结果。恩格斯说:“1848年2月和3月突然爆发的运动,不是少数几个人活动的结果,而是人民的要求和需要的自发的不可遏止的表现,每个国家的各个阶级对这种要求和需要的认识程度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已清楚地感觉到,一一这已经是一件公认的事实。”①因此,革命的真正内容是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只有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才能教育人民,提高其阶级觉悟,激发其革命积极性。只有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特别是无产阶级紧紧掌握领导权,把革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摧毁旧的反动的社会关系,创立新的社会关系,推动历史前进。那种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仅仅看作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而与 单王十 人民群众、特别是与无产阶级无关,否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民主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正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时期机会主义及其以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特征。一八四八年革 甲 命在开始时取得迅速的进展,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机会主义的基础上达到的。 后来,恩格斯在一八九五年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写的导言中,进一步阐明了一切革命的真正力量都在于人民群众的思想。他还指出即使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以后,推进历史发展的动力,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但是也应看到,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照例发生分裂,其中一部分人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成就,另一部分人则想继续前进,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①《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1页。 ·149· ==========第157页========== 这些要求至少有一部分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的或想象的利益的。在个别的场合,这些较激进的要求曾见诸实现,不过大部分都只是短时期的,因为较温和的一派重新占得上风,最近取得的成果便又全部或部分地化为乌有”①。资产阶级内部分裂,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引起的。资产阶级内部 一部分人,想继续前进,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主张,虽然对当时社会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他们不可能自觉地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他们所起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够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能自党地推进历史前进。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革命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变化的内在联系。他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已经提出消灭资产阶级和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还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必然的结论:无产阶级如果不先夺取政权,不取得政治统治,不把国家变为“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不能推翻资产阶级。但是,在那里论述的还“非常抽象,还只有最一般、 ①《“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96页。 ②《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488页。 ·150· ==========第158页========== 的概念和表述”①。从历史发展观点来看,无产阶级国家应当怎样代替资产阶级国家,还论述得不具体,还缺乏实践经验。当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自己亲身参加过的一八四八年革命经验时,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非常确切、肯定、实际而具体的结论”@,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研究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特别是法国一 八四八至一八五一年革命的经验,指出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法国政权形式几经变换,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变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又由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变为路易·波拿巴的军事独裁统治;一忽儿资产阶级这一集团掌权,一忽儿资产阶级的另一集团掌权;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资产阶级力图巩固其军事官僚国家机构,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镇压,则有增无已。这就说明,“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环。”®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决不能象以前那样,把军事官僚机器从一些人手里转到另一些人手里,而是应该“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④,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胜利的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列宁指出,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科学的结论,彻底粉碎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幻想以阶级妥协代替阶级斗争的 ①②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94页。 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儿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692页。 ④同上书,第691页。 ⑤《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94页。 ·151· ==========第159页========== 假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始终不了解,国家是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关,这个阶级决不能与它相对立的阶级调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把国家看作超阶级的东西,幻想不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能够改造国家。其实,这样根本不能改变资产阶级国家压迫劳动群众的实质的。一八四八年法国的革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还指出在资产阶级掌握统治权的情况下,工人阶级要想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来改善自己的地位和环境,那只是空想。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1”①的口号。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时,阐述了不断革命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 一道推翻封建制度之后,不应该放弃斗争,不应该把革命停顿下来,必须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经过一八四八年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正式提出了“不断革命”这个口号,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思想。他们论证了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有可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因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包含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必然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 ①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417页。 ·152◆ ==========第160页========== 一八四八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革命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不愿意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它们无力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而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把资产阶级民主革俞向前推进。因此,如果无产阶级能够把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促使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完全可能的。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没有隔着也不允许隔着万里长城。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面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还要不断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从而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质。马克思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②马克思在这里具体地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全部历史任务,就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 ①<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5页。 ②*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479-480页。 •153· ==========第161页========== 规念。在这里,马克思讲的是一切,四个都是一切!不是一部分,不是大部分,也不是绝大部分,而是全部!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一切领域战线和部门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需要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直到在地球上消灭这四个一切,使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决不能在过渡的道路上停下来。只有这样理解,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马克思的这个思想,是在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批判了那种把社会主义看成凝固不变的、没有阶级矛盾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这一光辉思想今天仍然是我们批判现代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 一八五二年三月五日,马克思给魏德迈的信中,把无产阶级专政作了最简单、最深刻的概括。马克思说:“无论是发现现代杜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 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I)阶级的 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列宁说,马克思的这一段精彩论述,极其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同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之间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表达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马克思讲的三点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割裂的。不能只要其中一点,不要其他两点。因为这句话完整地表达了无产阶级专政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全部任务和实际内容。 ·154• ==========第162页========== 马克思的新贡献,首先指出了阶级的起源和本质。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阶级也不会永远存在的,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亡。阶级存在这个社会现 多 象,是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也就是说,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始终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社会基本矛盾引起和决定的,从而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把阶级存在同社会经济条件割裂开来,把阶级的存在当成是永恒不变的唯心史观。同时也和那种不承认无产阶级 ①g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332一333页。 事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是指法国复辟时期(1814一1830)出现的一批历史学家,如梯叶里(1795-1856)、基佐(17871874)和米涅(1796一1884)等人。在他们所写的历史著作中,曾从历史上阐述第三等级和封建势力之间的阶级斗争,论证资产阶级应当执掌政权,遣责封建贵族的待权。例如,基佐曾把法国的社会阶级刘分为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井认为法国的历史就是第三等级反对另外两个特权等级一僧侣和贵族的斗争,十八世纪末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场斗争的结局”。 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指法国重农主义者杜尔哥(1727.一1781)以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和李嘉图(1772一1823)等人。杜尔哥把生产者阶级分为农业资本家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把不生产者阶级分为工业资本家阶层和工业劳动者阶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在阶级划分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们正确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构成的,并从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的分析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三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初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但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不了解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并为它所决定的。他们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不能正确了解阶级斗争是入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不能揭示阶级斗争的规律。因此,他们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建筑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155• ==========第163页========== 解放的物质条件,安图以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线。第二,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必然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调和的。这个阶级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这个基本矛盾的发展而日趋尖锐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观点的根本区别,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主义的区别。阶级斗争学说是由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以前发现的,而且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它们只承认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否认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否认这种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因此,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没有走出资产阶级思想的圈子。列宁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①这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者同修正主义者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预见,后来在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中得到了证实。第三,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全部任务。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都是绝对必要的。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中的继续。只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达到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99页。 ·156• ==========第164页==========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所指出的消灭这四个一切,才能由阶级对抗的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在解释马克思给魏德迈的信时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杜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①。 马克思这个科学结论,是以一八四八年革命历史经验作为基础,依据对自然历史过程的精确观察得出的。马克思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的科学结论,“是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有关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了法国、德国的各个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态度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民主运动,并把革命进行到底。从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能够领导一切革命阶级进行战斗的思想。马克思指出,法国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代表、阴谋家波拿巴是靠欺骗农民而攫取政权上台的,但是这种欺骗很快就会被戳穿的。因为资产阶级对农民的高利盘剥,苛捐杂税的压榨,以及对小土地的吞并,必然加剧农民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样,“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00页。 ②同上书,第194页。 ·157· ==========第165页========== 阶级看做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①。波拿巴上台后实行的反动政策,证明它们这一小最不过是农民的凶恶敌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证了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意义。他们指出:“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②又说,如果无产阶级革命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③。 一八五六年,马克思在展望德国未来的革命时,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他指出,“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④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研究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八四八年法国革命的果实,被阴谋家、野心家路易·波拿巴所攫取,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对波拿巴这个家伙,当时有维克多·雨果著的《小拿破仑》和蒲鲁东著的《政变》给予评价。但是他们的评价,并没有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马克思指出:“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俏皮的攻击。事变本身在他笔下却被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茅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697页。 ②1848年至18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403页。 ③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665页。 @《马克思致恩格斯*(1856年4月1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334页。 ·158· ==========第166页========== 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他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写成伟人了。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他对这次政变所作的历史的说明,却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的辩护。这样,他就陷入了我们的那些所谓客观历史家所犯的错误。相反,我则是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①一个平庸而可笑的路易·波拿巴所以能上台,扮演了“英雄”的角色,是因为法国阶级斗争十分尖锐,而在斗争中主要阶级力量基本平衡,即资产阶级已无力彻底镇压革命力量,而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暂时还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形势下,才产生了独裁制度。波拿巴不过是大资产阶级中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的阶层,即由银行家、高利贷者和大地主构成的金融寡头以及和宫廷、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工业家利益的代表。马克思对波拿巴的分析和评价,给我们分析历史上一切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作出了范例。 马克思还指出伟大人物的出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他说:“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②然而,人们的活动,包括一切伟大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自已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 ①<路身·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9页。 ②《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450页。 ·159· ==========第167页========== 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而这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受他们所处的阶级的限制。马克思在分析民主派代表时说:“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②。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历史上任何代表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从而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提供了钥匙。 在对路易·波拿巴反革命政变的分析中,马克思还指出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区别。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使它在革命前往往请出历史人物的“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③。然而,当他们取得政权后,那些曾借用过的历史人物和衣服,就被完全抛弃了。相反,无产阶级革命在于彻底摧毁 一切剥削制度,建立公有制社会。因此,无产阶级不能依赖旧的传统和思想,“它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④,是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已的诗情”⑤。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马克思在这本书中还揭示了反动政变必然短命的客观规 ①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603页。 ②同上书,第632页。 ④⑤同上书,第606页。 ·160· ==========第168页========== 律,他高瞻远瞩地预言,“如果皇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身上,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园柱顶上被推下来”①。历史的进程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科学预见。 在本书中,马克思还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还研究了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的问题,恩格斯由于考虑到武装革命的需要,还研究了军事问题。 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过去了,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满怀信心地坚信新的革命一定会到来的。“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③ 马克恩和恩格斯为创立第一国际而斗争 一八四八至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还从事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一 八四八年革命和以往的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必须建立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703页。 @同上书,第629页。 ③马克思:1848年至18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488页。 ◆161" ==========第169页========== 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①,使工人运动在科学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以对抗国际反动势力,并夺取胜利。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革命低潮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培养工人运动骨干,在思想上、组织上为建立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准备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同一八四八年的革命家、英国宪章运动的左冀分子以及工会领导者保持着联系,对他们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勉励他们努力学习革命理论,李卜克内西曾回忆说:“马克思有计划地教育别人。”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1864一1876年)的产生,是由 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欧洲各国和美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进程准备起来的,是由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准备起来的。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这时是产业革命在技术方面最后的一个阶段。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场”,向全世界推销商品,法国工业资本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开始变为工业国,北美和俄国以及亚洲大部分地区也卷入了世界市场,国际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资产阶级的财富和力量惊人地增长,但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却日益加刷。工人阶级生活的恶化,连英国的官方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饮食非常坏,以致必然发生许多严重的有害健康的不足现象”②。这种状况,促使工人阶级逐渐认识到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命运和任务。 一八五七年,爆发了由美国开始迅速波及到欧洲的世界经济危机。这时,资产阶级力图把危机的全部负担转嫁到工 ①《恩格斯致格·特利尔(1889年12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469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19页。 ·162◆ ==========第170页========== 人的肩上,从而引起各国工人的反抗和工人运动的高涨。一八 五九年,英国建筑工人罢工,打破了宪章运动失败以后的长期 沉寂。一八六O年,伦敦出现了各行业工人的联合组织一工 联伦敦委员会,成为工会运动的中心。法国工人运动在六十年代初也开始恢复。一八六三年,法国立法团选举时,工人提出自己的候选人,表明工人将自已的利益跟资产阶级的利益区分开来,工人运动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德国工人也争得建立工人组织的权利,一八六三年成立了德国工人联合会。在经济危机年代里,资产阶级用从国外输入廉价劳动力的办法,破坏工人运动。工人根据自身的经验懂得了要反抗资本的进攻,就需要各国工人互相配合,一致行动,就不能满足于经济斗争,而要展开政治斗争。这样,第一国际产生的条件成熟了。“所有的国家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从而彼此互相影响。只有工人阶级的国际性的联盟才能保证工人阶级的最终胜利。正是由于这种需要,才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①。 一八六二年,法国三百多工人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英法两国工人就国际团结问题进行了商谈。这次商谈,进一步促进了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思想的传播。 与工人运动重新高涨的同时,欧美和亚洲的民族民主运 , 动也高涨起来。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统一问题,重新提上历史日程。一八六一年,美国发生反对奴隶制的国内战争。一八 六三年,波兰人民掀起反对沙皇俄国的起义。一八五O至一 E 八六四年,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各国先进工人积极支持了这些运动。例如英法工人曾支持美国北方 ①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第四年度报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6卷,第365页。 ·163· ; ==========第171页========== 人民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举行群众大会,谴责沙皇俄国对波兰人民的迫害,支持波兰起义者;反对本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谴责它们对中国的掠夺等等。工人阶级的这些活动,显示出他们又强大到足以重新对统治阶级政权发动进攻。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工人阶级的国际组织。 一八六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在轮敦圣马丁堂举行了有英、法、德、意和波兰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会上通过了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并选出临时委员会。“国际工人协会”,习惯称作“第一国际”。马克思以德国工人代表身份当选为委员,并在以后整整十二年中领导了这个协会的工作。实际上“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①。 建立第一国际的目的,正如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是为了用真正的工人阶级的战斗组织来代替那些社会主义的或半社会主义的宗派”②。“是要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③。 马克思受第一国际的委托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在这些文件中,马克思贯彻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思想,批判了英国工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主义以及德国拉萨尔主义等机会主义规点。但是考虑到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水平,因此,这些文件“必须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④。马克思出色地完 ①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 ②马克,思致弗·波尔特(1871年11月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394页。 ③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 ④《马克思致恩格新*(1864年11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第17页。 ·164· ==========第172页========== 成了这个任务。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首先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一 八四八到一八六四年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而广大工人阶级的生活日益下降,“下降的程度至少同那些站在他们头上的阶级沿着社会阶梯上升的程度一样厉害”①。劳动人民生活不可避免地日益贫困,必然加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不论是机器的改进,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交通工具的改良,新的殖民地的开辟,向外移民,扩大市场,自由贸易,或者是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都不能消除劳动群众的贫困;在现代这种邪恶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对比和加强社会对抗。”②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回溯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后的欧洲工人运动,指出虽然在反动年代里工人运动受到摧残,但是现在工人运动又高涨起来了。还指出合作运动的错误,在于它“既不能阻止垄断势力按着几何级数增长,也不能解放群众,甚至不能显著地减轻他们的贫困的重担”③。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还论证了无产阶级要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必须夺取政权。因为“土地巨头和资本巨头总是要利用他们的政治特权来维护和永久保持他们的经济垄断的”④。“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⑤而要夺取政权,就必须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马克思指出,工人阶 ①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130页。 ③④同上书,第133页。 ⑤同上书,第134页。 •165· ==========第173页========== 级要取得胜利,不仅需要足够的人数,还必须组织起来,以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成立宣言》最后和《共产党宣言》一样,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结束。《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对国际工人协会的组织原则和基本条例作了说明,规定了第一国际的目的和任务。它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①。这个章程还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经济解放,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加强国际工人的团结,把分散的力量联合起来。《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还规定了第一国际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马克思草拟的上述文件在一八六四年十一月一日为国际批准。这样,第一国际从其开始,马克思就成功地战胜了机会主义,使它的活动建立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策略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基础上。 在第一国际存在的十二年中,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宗派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马克思说:“国际的历史就是总委员会对那些力图在国际内部巩固起来以抗拒真正工人阶级运动的各个宗派和各种浅薄尝试所进行的不断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在历次代表大会上进行,而且更多的是在总委员会同个别支部的非正式的商谈中进行。”②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作斗 ①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6 页。 ②《马克思致弗·波尔特(1871年11月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394一395页。 ·166· ==========第174页========== 争,正是对资本主义进行胜利斗争所必需的先决条件。第一国际成立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斗争。早在四十年代,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 多 就从理论上对蒲鲁东主义给予深刻地批判,但是蒲鲁东主义在法、意等国工人运动中的影响远未肃清。马克思认为这一任务只有在实际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蒲鲁东主义斗争中,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才能获得解决。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这样做的。 一八六五年九月,伦敦代表会议上讨论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议程时,蒲鲁东主义分子就向国际发动进攻,反对把工人阶级支持波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反动派、争取民族起义问题列入议程,还进行宗派活动,竟然提出不接受脑力劳动者参加国际的谬论,企图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排挤出国际。会议否决了蒲鲁东主义分子的提案。一八六六年九月,国际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蒲鲁东主义分子继续向国际进攻,建议把国际变成国际性的交换合作社,变成一个经济组织。马克思由于从事《资本论》的著述,没有出席这次会议,然而他为总委员会代表团起草了给代表的指示。在指示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主义的谬论,指出合作制度“决不能改造资本主义杜会”①,要改变工人雇佣劳动的状况,只有把“国家政权从资本家和大地主手中转移到生产者本人的手中才能实现”②。大会按照马克恩的意见否定了蒲鲁东主义分子的建议,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蒲鲁东主义分子还提出一些其他问题,要求大会辩论。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资本家和工人在生产中都是 ①②《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9页。 ·167· ==========第175页========== ◆ 不可缺少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通过和平改良的道路,而不应该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大会严厉驳斥了这些反对阶级斗争、宣扬阶级调和的谬论,进 一步揭露了他们的机会主义面目。大会还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在工会问题上的谬论,指出工会必须“把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已的伟大任务”。“工会应该向全世界证明,它们绝不是为了狭隘的利己主义的利益,而是为了千百万被压迫者的解放进行斗争。”①这个批判也是针对反对工会参加政治斗争的英国工联领袖的。大会还批判了蒲鲁东主义轻视妇女、反对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谬论。 一八六七年九月,国际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上,蒲鲁东主义分子又一次挑起争论。他们提出工人应该只搞经济斗争,不参加政治斗争,这种谬论被大会否定了。大会指出,工人的社会解放和政治解放是不可分的,没有政治解放,工人的社会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说,工人要在经济上获得翻身,首先要通过政治斗争赢得政治上解放。大会关于政治斗争的决议,给予蒲鲁东主义分子一个沉重的打击。一八六 八年,在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蒲鲁东主义分子仍不死心,又提出什么“土地归农民,贷款给工人”的谬论,顽固地坚持土地个人所有制。大会指出,生产资料和土地国有化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生产资料、农业土地及一切交通手段都应当成为公有财产,归全社会所有。这个决议对他们妄图永远保存小私有制的反动思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这次大会后,蒲鲁东主义分子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逐渐抛弃旧的观点,向 ①《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绘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卷,第221页。 ·168· ==========第176页========== 革命方面靠拢。至此,国际同蒲鲁东主义的斗争,暂告一段落。通过这一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国际被公认为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 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还通过了一项决议,感谢马克思在一八六七年出版了他所著的《资本论》,并号召工人学习掌握这本著作中的理论。 蒲鲁东主义遭到沉重打击后,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又滋长起来,成为第一国际的主要危险。巴枯宁(1814一1876年)俄国人,出身贵族家庭。他在一八四八年革命时,在奥国被捕,后被引渡给沙皇政府。他在被捕期间,向俄国沙皇写了“忏悔书”,诅咒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罪犯”,成了可耻的叛徒。巴枯宁受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很深。巴枯宁主义反映了小生产者在大机器生产的打击和在资产阶级政府压迫下的绝望心情,对一切现存事物抱否定的态度。巴枯宁不但反对资产阶级国家,也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主张废除一切国家。他认为现代社会罪恶的根源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不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而是国家本身。巴枯宁硬说,国家创造了资本,资本家只是由于国家的恩赐,才拥有自已的资本。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权力不过是统治阶级一地主和资本家一为维护其社会特权而为自己建立的组织”①。资产阶级国家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打垮资产阶级政权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镇压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反抗。巴枯宁反对一切国家,实质上就是反对 ①*恩格斯致泰·库诺(1872年1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00页。 ◆169·. ==========第177页========== 无产阶级专政。 巴枯宁还主张放弃一切政治,拒绝参加政治斗争。恩格斯尖锐地批判了巴枯宁,指出工人阶级按照其本性来说,“是有政治头脑的,任何要他们放弃政治的人都终究会被他们所唾弃”①。恩格斯还指出,向工人宣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放弃政治,这就等于把工人赶到资产阶级的怀抱里。马克思曾严厉的斥责巴枯宁是一个“没有任何理论知识的人”,“他的纲领是东一点西一点地草率拼凑起来的杂拌”,他的学说是“从蒲鲁东、圣西门等人那里乞取而拼凑成的废话”②。 巴枯宁是一个两面派、阴谋家。国际刚一成立,巴枯宁这个野心家就钻了进来,阴谋篡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权。马克思曾揭露说:“对巴枯宁先生来说,学说…过去和现在都是次要的东西一仅仅是抬高他个人的手段。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末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千的。”图对于巴枯宁阴谋集团的卑鄙手段,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揭露说:“这个团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任何手段,不顾任何信义;造谣、诬蔑、恫吓、暗杀一一所有这一切同样都是它惯用的伎俩。”④ 第一国际成立后,巴枯宁请求马克思让他到意大利去宣传国际的思想。但是他到了意大利后,却组织了一个秘密团 ①《恩格斯致泰·库诺(1872年1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01页。 ②《马克思致弗·波尔特*(1871年11月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395页。 ③同上书,第395-一396页。 0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71页。 ◆170· ==========第178页========== 体一“国际兄弟同盟”,作为同第一国际对抗的组织。一八 六八年,他又建立国标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同盟提出“阶级平等”和“废除继承权是革命的开始”等谬论为纲领,巴枯宁公开要求第一国标吸收这个组织,并允许它保有自已的纲领和代表大会,企图以此来破坏第一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和组织上的统一。 一八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总委员会通过了由马克思起草的《国标工人协会和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决议,指出如果在国标内部存在第二个国际性组织,就会使国际陷于瓦解,就会使国际“变成任何一个种族和民族的阴谋家手中的玩物”①。总委员会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同盟解散和废除它 多 的纲领以后,才能分别接纳盟员加入国际。巴枯宁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宣告解散同盟,但暗地里仍把它保存下来。 一八六九年九月,在国际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巴枯宁分子提出继承权问题向大会挑战。他们硬说继承权是构成私有制的主要因素,废除继承权就能消灭财产上的不平等,并造成革命的起点。总委员会在大会上宣读了马克思早已拟好的《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批判了巴枯宁的观点。报告指出,继承权只不过是从私有制社会里得出的法律结论,是私有制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了,继承权也就自然被消灭了。那种把废除继承权作为革命的起点的说法,“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反动的。”②这次代表大会 ①《国际工人协会和社会主义民主同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 第383页。 ②《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85 页。 171· ==========第179页========== 还决定扩大总委员会的职权,加强了总委员会反对巴枯宁分子阴谋集团的力量。 代表大会以后,巴枯宁分子勾结一部分蒲鲁东主义分子、工联主义分子等,继续进行反对总委员会的活动。他们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和总委员会,妄图使英国工人运动摆脱总委员会的领导。一八七○年三月二十八日,马克思拟就了总委员会的《机密通知》,揭露了巴枯宁分子的阴谋,挫败了他们分裂国际的活动。《机密通知》还指出,英国帝国主义在世界称霸,奴役其他民族,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是在为自身锻造镰铐。”①国际支持爱尔兰人民的斗争,认为爱尔兰人民的解放是英国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先决条件。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爱尔兰问题上的政策提供了各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当怎样对待民族运动的伟大范例。这种范例至今还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②。马克思的这个思想,成为后来列宁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一革命口号的理论根据。 第一国际反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以及拉萨尔主义斗争的胜利,表明无产阶级的发展,总是在内部斗争中实现的;表明马克思和感格斯的策略的正确性,他们不是用通过各种派别调和的方法,而是通过同一切敌视马克思主义的宗派作坚决斗争的方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广泛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机密通知。《马克思愿格斯选集*第2卷,第312页。 ②《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第553页。 ·172◆ ==========第180页========== 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在《资本论》 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八六七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随后他继续进行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写作,但是他没有能够完成这三卷巨著就病逝了。马克恩逝世后,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言,整理第二卷、第三卷草稿,分别于一八八五年和一八九四年出版。恩格斯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第四卷。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批判过去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总结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奠定科学的基础而酝酿写作的《资本论》,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马克思在一八四 二年至一八四三年担任《莱茵报》编辑时,由于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促使他开始研究经济问题。一八四三年十月,马克思到巴黎后,在参加革命活动的同时,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认真阅读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著作,随后写了《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没有完成的著作。这部著作所以未能完成,是因为斗争儒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一部反对德意志哲学和当时存在的德意志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这部著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四十年代后期,马克思先后发表了《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这些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却不能利用这些生产力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危机中明显地表露出来,无产阶级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173.● ==========第181页========== 恩格斯说,这些著作表明马克思“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①。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使马克思暂时中断了经济研究工 作。到一八五O年,马克思在伦敦又重新进行这一工作。马克 思说:“英国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浆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似乎踏进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②马克思所以决定再从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不仪由于他已经认识到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 ·立起来的基础,这个经济制度因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而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必须特别研究这个经济制度;还由于马克思认为,在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之前,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现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和人的条件的科学依据,从而给无产阶级提供强有力的武器,是自已对党应尽的首要的义务。这个时期马克思研究的科学成果,就是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一八六七年发表的《资本论》第一卷。如果从一 八四七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算起,到《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大约经历了二十年。恩格斯说:“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了二十余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2页。 指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和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丰富的金矿,这一发现对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②《<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4页。 ◆174● ==========第182页========== 年的潜伏时间,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以日益增长的速度,扩大它的彩响,并为日益广大的阶层所接受,”①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恩格斯在谈到这部著作的伟大意义时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杜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②。《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③,它以剩余价值为中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研究,“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④。因此,《资本论》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且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的关系,以及阶级力量消长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获得胜利的科学结论,《资本论》第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讲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出版,使那些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遭到了破产。从此,古典政治经济学敲起了丧钟,庸俗政治经济学也被推上历史审判台,被判了死刑。马克思认为这部著作的发表,是打在资产者和土地所有者头上最丧胆的炮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页。 ②《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一为<民主周报>作。《马克恩 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③《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 ④同上书,第11页。 ·175• ==========第183页========== 弹。《资本论》的出叛,使无产阶级感到自己的状况和恩望得到了最确切的表述,无产阶级把这部著作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基本原理,当做自身求得解放的最锐利武器。《资本论》的出版,“使这门科学革命化了”①。 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恩格斯在评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时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 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这些研究的最初成果就是我们面前的这本书。”②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评价,同样适用于《资本论》。列宁也说过:马克思是“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③。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针对面前的许多新问题,需要对哲学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又馆以具体化和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虽然没有写出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他给我们留下活的辩证法。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④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的实际运用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马克思曾指出:《资本论》“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①列宁:《卡尔·马克思。心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 ②《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118一119页。 ③《与克思恩格斯通信集。《列宁全集第19卷,第558页。 ④k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 ◆176● ==========第184页========== 的续篇”①。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资本论》的初篇了。因此,我们介绍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的应用和发展,当然,也包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应用和发展。 《资本论》充满了活生生的唯物辩证法 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这是整个人类社会辩证法的局部情况。《资本论》虽说分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形态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辩证法,然而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当我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法弄清以后,必然加深了对一般辩证法的理解。毛主席说:“当耆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杜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剖出来之后,同时也就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发出来了”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分析,对我们分析其他社会形态,特别是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采取的方法,或者说,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际运用,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这种方法概括说来,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马克思运用这一科学方法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从实际出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以及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这种方法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密切相连的。 马克思坚持了唯物主义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原则。马克思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页。 ②*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93页。 ◆177◆ ==========第185页==========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头就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①为什么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从商品分析开始,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测出发呢?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劳动生产物无不表现为商品的形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量普遍存在,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认识过程来说,从商品分析开始,就是从大量普遍存在的事实出发,从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出发。当然,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远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早已存在,但作为普遍的存在,即一切劳动产品之转化为商品,以及劳动力也转化为商品,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有的。《资本论》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不是什么一般的社会经济形态,它所揭露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因此,《资本论》从商品分析入手,是从实际出发。同这种方法相反,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测出发,从其所假设的“理论”、“概念”出发,然后进行研究。例如庸俗经济学家对商品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就是从价值这个抽象概念出发的。这样,他们根本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而只能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从商品分析着手,是从实际出发,还由于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简单的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这个复杂整体中,不是随心所欲地从任何一个经济现象着手都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7页。 ◆178◆ ==========第186页========== 可以的,必须找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它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者说在复杂的事物或过程中,它能规定或影响其他经济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对它逐步地进行分析,就能把过程全体从 年 逻辑上反映出来。面商品形态正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形态。马克思说:“对资产阶级杜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①。这就是说,在商品这个细胞中,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胚胎,只有抓住了它,并逐步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分析,揭示出其内部矛盾,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毛主席说:“他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一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睹。只有马克思科学地研究了它,他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的理论来。”②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采用的科学方法。科学抽象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经过头脑的思考,将感觉材料加以改造制作而成的东西,是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改造过的东西。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用科学的抽象重新回到具体,更加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这时所认识的具体,已经是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所认识的具体运动。它揭示出在直观时的具体所见不到的深刻的过程。所以,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 ②《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776页。 ·179◆ ==========第187页========== 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①不懂得这个方法,正是古典经济学家在哲学上形而上学观点的反映。 《资本论》的整个结构和每一部分的分析,都是运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说,《资本论》第一卷所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这里,把生产过程作为独立的过程来考察。生产过程单独来看是一种抽象,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过程还要用流通过程来补充的。可是马克思在第一卷中暂时撇开了流通过程,以便用最纯粹的形式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只是在必要时,才考虑流通。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在这里,资本从其内部生活转到“外部生活关系。”因此,资本采取了较具体的形式。正是在本卷中,把流通过程当作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时,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原来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②。这些具体形式如价格、利润、地租等等,都是在第一、二卷中所谈的那些比较抽象的经济范畴的具体化和转化的结果。这一考察顺序,便是从抽象到具体,它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全貌和实质深刻地揭示出来。再以第一卷为例来看,在本卷中,马克思首先把价值作为最抽象的形态加以研究。价值虽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的特点,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一切产品,才第一次具有价值形态。商品(包括象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内)是按照价值进行交换的。可是同时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价值在劳动力成了商品以及生产手段与生产者分离开来的条 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页。 ·180· ==========第188页========== 件下产生的。因此,只有了解价值,才能发现剩余价值的秘密。剩余价值是比价值更具体的东西。马克思正是抓住价值这个商品生产实质的最一般抽象之后,开始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复杂而漫长的道路。第一卷的最后部分,是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必须实现,以便开始生产新的剩余价值,因为资本的意图在于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是资本的积累问题了。资本的积累过程是较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更具体的东西了。正是通过对这种形态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资本论》之所以从商品分析着手,还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由以发展的历史的起点,同时也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上的起点。恩格斯说:“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因而在这里是从我们所遇到的最初的经济关系出发。”①为什么从最初的经济关系出发呢?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无不表现为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在有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过是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普遍化的结果。在商品中已包含着以后一切矛盾的胚胎。“在这个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② 逻辑的起点和历史的起点是不能相脱离的。所谓辩证逻 ①《卡尔·马克恩<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122-123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106页。 •181• ==========第189页========== 辑是生活本身逻辑的反映,而逻辑的分析,也只能是对现实本身逻辑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对任何事物的考察,都要求把它放在发展中来考察,要求对它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作历史的考察,从而揭示出发展的客规规律。因此,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密切联系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形态,说成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的形态,把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概念如利润、资本等看作永恒的,抹杀了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必然导致逻辑上的混乱。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品以后的各个范畴的逻辑发展,都要和历史的进程完全吻合。这样做是不必要的。因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面不是描述经济发展的无限曲折和多样性的历史过程。因此,在它的逻辑分析中,可以而且应当把历史发展中那些偶然的、次要的东西舍弃掉,并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各个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② 例如,马克思分析从价值走向生产价格这个价值的转变形态,就是从思想的逻辑发展应当遵循现实的历史进程而来的。按照价值来进行交换,只有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低级阶段才有可能。按照生产价格进行交换,就需要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阶段。因此,马克思最初研究价值规律,然后研究生产价格,不仅由于后者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容易理解,还由于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变形态,而且从历史上看来,按价值进行交 ①②《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122页。 ◆182· ==========第190页========== 换先于按生产价格进行交换。这个例手,说明《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思想的逻辑进程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历史的发展是相符合的。当然,在《资本论》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马克思有意识地离开历史发展的进程,面从逻辑上来分析。马克思运用这种方法是较多的。例如,他在关于商业利润的一章里说:“在科学分析的进程中,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是从产业资本和它们之间的竞争出发的,后来由于商人资本的介入才得到校正、补充和改变。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使商品价格最先或多或少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 是商业资本,而一般利润率最先形成的领域,是对再生产过程起中介作用的流通领域。”①这个例子说明,逻辑的分析研究的方法,不是历史的简单的反映,而是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②。这种修正没有歪曲历史的进程,而是更深刻地阐明了它,并不是为了使逻辑脱离历史,而是更深刻地揭示了两者的统一性。 上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方法,对于我们研究任何复杂事物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怎样具体分析商品和其他经济关系的呢?是怎样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呢? 马克思首先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商品的内部矛盾。列宁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杜会(商品杜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20页。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页。 ◆183• ==========第191页========== 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一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①《资本论》对商品分析,首先是对这个统一物分解为两个部分,对其矛盾着的部分进行分别的考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商品是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方面来考察的,每次考察一面。可是,作为商品,它直接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同时,它只有在同其他商品的关系中才是商品。”②这就是说,商品的两重性,或者说二要素,是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构成的,二者居于统一体之中。要先分析各个方面,然后再综合研究。 在商品的矛盾中,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负担物,所以首先考察使用价值。每一种商品都必须具有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如大米和衣服就在不同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作为使用价值的生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杜会形式所共有的”⑨。从这个意义来说,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但并不反映任何生产关系。如小麦不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作食物的这种自然属性是不变的。因此,“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④。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劳动生产物,都具有商品的形态,都被置于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的关系 ①《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8卷,第409页。 ②*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3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8一209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6页。 ·184· ==========第192页========== 之中。所以,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如果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的话,那末,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了。不同的商品,如一百斤大米同甲量棉花、乙量煤炭等可以相互交换,是以不同商品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东西为前提的。这样,两种不同质的东西才能交换。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它们都是相等的人类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于是我们找出这个共同的东西,“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一商品价值。”①“价值确实包含交换,但是这种交换 多 是人们之间物的交换;这种交换同物本身是绝对无关的。”②就是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表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可见,价值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这个价值是交换价值由以表现的内容,而相等的劳动,就是商品能够互相比较的有共同单位的前提。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商品的内部矛盾,实际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马克思说:“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经依照通常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商品是使用价值或使用物品和‘价值。一个商品,只要它的价值取得一个特别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形式,它就表现为这样的二量物。”®马克思接着进一步分析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正如马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139页。 ③《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5页。 ·185• ==========第193页========== 克思所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①那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它是由商品里所含的劳动的数量决定的。劳动数量叉是由劳动时间(一小时、一天、一周等等)来衡量。从整个社会来说,商品的价值是取决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 如果说,商品的内部矛盾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那末,这种矛盾从哪儿来的呢?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是劳动生产物。然而做桌子的劳动同缝衣服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是不同的,这就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种种不同的异质的劳动生产的。这叫做具体劳动。但是,这些商品又同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的价值又表现为同质的劳动。这叫做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它所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彼此交换商品,实际上就是互相交换他们彼此的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它成为商品的矛盾背后隐藏着的矛盾。商品的矛盾根源于劳动的矛盾。在这一点上,古典经济学家是无法认识的,他们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抹杀了劳动的矛盾。“在李嘉图那里,到处都把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的劳动混淆起来。诚然,后一种形式的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页。 ②同上书,第52页。 ◆186◆ ==========第194页========== 劳动只是以抽象形式表现的前一种形式的劳动。”①关于劳动 二重性的分析,是马克思最先批判论证的。马克思并把这一点当作“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②。 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是其劳动价值论的完成。劳动价值论成为他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马克思关于劳动 二重性的分析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范畴,都是根源于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的内部矛盾,都是从劳动的 二重性发展而来的。例如货币、资本、工资、利润、利息等等范畴,不外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矛盾的进一步展开。所以,马克思把它当作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 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二重性后,进一步又剖析劳动两重性在社会关系中的特点。他指出在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而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则表现为社会劳动。这种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由于社会的分工,生产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然而,每个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又是他个人的私事,劳动的成果也归他个人所有。每个人的劳动,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必须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互相比较,于是具体劳动也就转化为抽象劳动。但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谁也不知道他所生产的商品是否为别人所需要,是否卖得出去。这就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当商品生产发展为资本主义商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149页。 ②《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页。 •187• ==========第195页========== 品生产以后,即商品生产普遍化以后,这种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了。 从以上矛盾的研究分析的例子中,可以看到,首先是对交换价值的观察,从交换价值中指出它的内容一价值,接着揭示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抽象劳动。这种研究的顺序,同现实关系之互相隶属,恰好表现为相反的方向。从其互相隶属的现实关系上看,首先是私人性的占有同社会性生产之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劳动的二重性又表现为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内部矛盾又通过商品的内部矛盾表现出来。《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的研究,乃是一步一步地深入事物内部,从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胚芽”①,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从开始到终结的运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进一步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发展,即从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的劳动创造的,然而只有通过一个商品同另一个相等的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才能显露出来。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只有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两个不同商品的价值关系。马克思把它叫做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包含着对立的两极,就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个方面是互为条件的,是同一个价值形式不可分离的二要素。但是,它们又是互相排斥的,就 ①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9页。 •188· ==========第196页========== 是说同一个商品不能同时出现在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极上。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用它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等价形式的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这样,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说:“所以,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①价值的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形式,是交换产生的开始阶段,那时产品只是偶然的成为商品。后来,随着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私有制的扩大,变成了发达的交换,数量越来越多的产品变成了商品。这种量的增长,结果与旧质即简单的价值形式发生了矛盾,于是产生了新的价值形式,即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下,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下,某种商品的价值,已经在其他许多商品上表现出来。这样,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了,表现为一个商品同一系列商品之间的对立。 劳动分工的更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成为经常的、必要的,成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的唯一的形式,并且只有借助于交换,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到实现。这时扩大的价值形式已经不够了。因为在这里价值表现在许多商品(等价形式)上,也就是说,表现是杂乱的、不统一的,从而与商品交换的经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6页。 ◆189● …nr。 ==========第197页========== 常性发生矛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①于是有 一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其他各种商品都用它来表现自已的价值。这就出现了一般价值形式。马克思证明,一般价值形式具有新的性质,即整个商品世界都把自已价值表现在一种商品上。最初,一般等价物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商品上,在不同的地区,一般等价物往往不同。后来, 一般等价物就固定在白银和黄金等贵金属上面,这样,就产生了货币。一般价值形式,就让位于价值的货币形式。这时,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已成为一般等价物的白银和黄金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货币本身体现着社会劳动,并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说明价值形式的发展,说明最早的个别的等价物如何发展为特殊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又怎样发展为一般等价物,以及一般等价物最后又怎样固定在贵金属身上。从而再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史,说明了货币的出现,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特殊的商品。所以,马克思说:“简单的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②。 随着货币的出现,商品就分为两极,一极是做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另一极是普通的商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进一步加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说,商品生产者意识不到,也控制不了商品能否卖出去,以及是否按它的价值卖出去。从这方面讲,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转化为多少货币,都是偶然的。可是另一方面,商品又必须转化为货币,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交换过程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6页。 ②同上书,第87页。 190• ==========第198页========== 中同时存在,这是商品生产的矛盾引起的。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使自己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就会引起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思形象地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①还应看到,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直接交换条件下,卖出自己的商品和买进自己需要的商品是同一个过程。货币出现后,商品生产若必须先卖出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买进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里卖和买变成在时间上可以分离的两种行为,商品生产者卖出商品获得货币后,不一定马上能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样,市场上就会出现许多人要卖,而没有人买的现象,卖和买两个本来统一的过程分裂了,这种过程发展到一定点,就会爆发危机。 商品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而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由价值的简单形式发展到扩大的形式是一次质变,由价值的扩大形式到一般形式又是一次质变。货币是价值表现的质的最高形式。质变是由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的,而价值形式的量变和质变,都是由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斗争引起的。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论证了量变质变规律,同时启示我们,它是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马克思从历史上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深刻地说明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它同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在方法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还考察了作为历史形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 ①《资本论》。《玛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4页。 ·191• ==========第199页========== 根本改变,而它的某些方面属性改变的情况。如《资本论》中曾分析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机器工业等各个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意味着生产关系方面的重要质变;从垄断前资本到垄断资本的转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质变。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根本的质的范围。这种质变,意味着总的量变过程的部分质变,它导致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加深。 新老修正主义者总是力图把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与垄断前资本主义某些不同的新的特点,说成好象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改变了,竭力掩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否认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把帝国主义描绘成“和平的”、“民主的”、“超帝国主义”,绝口不谈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证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后来,列宁也证明帝国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并未改变,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了。换句话说,这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已经成熟,社会主义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列宁说:“在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看来,这种资本主义之接近’杜会主义,只是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接近,已经不难实现,已经可以实现,已经不容延缓,而决不是证明可以容忍一切改良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和粉饰资本主义。”①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29页。 ◆192· ==========第200页========== 马克思还论证了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斗争,引起的发展趋势,揭示出事物前进的性质和形式。他指出,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进到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就否定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由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进到一般的价值形式,又否定了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他还告诉我们,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发展,又导致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代替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制。从而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或波浪式发展前进的。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从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阐明了货币的出现;同样地,他研究资本,也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出发来分析的。马克思这个研究方法,是同历史发展的进程相符合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从商品生产发展起来的。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之前,先分析货币,不仅符合历史的过程,还因为资本的运动总是从货币出发,而运动的终点也总是货币。也就是说,资本家投下一定量的货币,然后收回更多的货币,这就是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①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要产生剩余价值,就必须找到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本身是有价值的,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8一189页。 ·193● ==========第201页========== 而且它的使用又能创造价值。马克思发现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成了商品,从而说明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不归它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 一样。货币所有者支付了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劳动力 一天的使用即一天劳动就归他所有。假如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则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公平”的买卖,使资本家无偿占有半天劳动,这个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一样,工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的延长,剩余价值能生产出来,归根到底是资本家强迫工人作了更多的劳动。由此可见,资本是工人创造出来的,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特点,就是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而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已失去生产资料,被迫不得不出卖自已的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分析货币向资本转化,是从商品交换发展‘自己运动'中考察的。资本的形成是按照商品的内在规律自发地进行的,是简单商品生产不断的、自发的、必然的产物。因此,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①货币向资本的转 ①《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页g •194 ==========第202页========== 化,就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转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根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自由买卖的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同 一个过程。面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两个,第一,“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①即劳动力出卖者已经不是奴隶和农奴,而是已经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第二,“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②就是说,劳动者已经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制度解体,小商品生产者日益分化,绝大多数人沦为无产者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这也说明资本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从此,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让位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了新的矛盾一雇佣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日趋尖锐。马克思指出,两个对立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最终必然被剥夺。他说:“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0页。 ②同.上书,第191贡。 ③同上书,第193页。 •195· ==========第203页========== 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 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①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其中。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历史材料,从理论上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同时还阐明了如量与质、肯定和否定、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必然性和偶然性等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辩证性质。马克思还从理论上论证了唯物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的统一。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②列宁也说过:“而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 ①<资本论。《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一-832页。 ②<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367页。 ◆196◆ ==========第204页========== 解,…其本身包括现时所谓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同样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①马克息主义的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和他们所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认识史,是不可分割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应该说也是马克思对 一般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我们应该向革命导师学习,努力运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推进革命事业的前进。 这一切证明,《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不仅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 4 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而且为无产阶级制定革命路线、政策和策略,提供了正确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因为这样,新老修正主义分子都毫无例外地攻击诬蔑《资本论》,叫嚷什么《资本论》“过时”了,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然而历史的事实却生动地证明,一小撮修正主义分子的叫嚣,不过是暴露其叛徒的嘴脸而已。 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中的应用和发展 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考察分析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 ①《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第84页。 ②《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82页。 ③《又一次消灭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6一186页。 ·197· ==========第205页========== 济运动规律,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理论,同时阐明了一般社会及其生产发展的规律,揭示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作了经典性的表述。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在这里,马克思发展了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唯物史观思想,并作了科学的表述。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学家,都认为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找,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究竟从那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却没有人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了科学的解释。列宁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巨大意义时指出,这样就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这种理论至多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找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看 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198· ==========第206页========== 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没有说明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历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发现,给一切唯心主义者当头一棒,从此,以往 一切由上帝、超人、“英雄”创造人类历史的胡说,被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分析而全部澄清了,历史上一切旧传统、旧习惯的观点都被否定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也被抛进垃圾堆。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过程和最一般的规律,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是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起作用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①。为它们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使之能够成为科学。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理论,对于实践也是最革命的结论。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把社会的发展安置在历史的基础上,这不仅正确地解释了过去,使我们能够科学地预测未来,并勇敢地从事实际革命活动,以实现未来。这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战斗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上面所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全面揭示出物质生产这个社会生活的主要条件的内容和意义。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物质生活,有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社会的物质生活,就不会有 ①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117页。 ·199● ==========第207页========== 社会的精神生活。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①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过程,是人靠自已的手足和意识来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动物的活动是其本能的活动,是动物本身天然器官生理作用的表现。而人是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③。这是主要的区别。其次,动物的活动是无目标的,而人类的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他们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蟑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蝶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④ ①《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368页。 ②《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一202页。 ③同上书,第204页。 ④同上书,第202页。 ·200· ==========第208页========== 但是,从劳动过程的最简单、最抽象的因素研究时,可以看到它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①。所以,它是人类生活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换句话说,劳动是在任何社会都需要进行的活动。它不能区分社会的性质。 那末,以什么来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呢?马克思指出,生产工具是区分生产发展的这个或那个历史阶段特征的标志。“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即人的有目的的劳动本身,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借以改造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构成为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力中,人是决定的因素。没有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没有用的,铁会生锈,木材会腐烂,成为一堆无用的死的东西。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在进行生产时,不仅对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而且彼此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需要一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活动和交换活动,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彼此间发生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①马克思:心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8页。 ②同上书,第204页。 ·201· ==========第209页========== 的根本内容,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究竟归劳动者本人所有,还是归脱离劳动的剥削者所有的问题,这就是所有制问题。任何生产都必然同一定的所有制形式相联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①生产关系中还包括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形式。“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②。在上述三个方面组成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其中最基本、决定的方面,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是从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经济关系,再从经济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作为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又把特定的生产关系归结到一定的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0 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998一999页。 ③,《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202· ==========第210页========== 学。”① 马克思根据大量的历史材料,考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揭示出社会革命的发生,一种社会形态发展为另 一个社会形态的原因,是由于发展的生产力和过时的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尖锐化而爆发冲突的表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②在《资本论》中,还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情况,分析了各种经济形式。在这些经济形式中,呈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解决的内部对抗性矛盾的增长。 马克思根据大量的历史材料,还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规律。他说:“无论哪 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杜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人类社会正是遵循这一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历史的发展是原始社会、奴隶杜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逐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它必然为杜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资产阶级 ①《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选集 第1卷,第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一83 页。 ③同上书,第83页。 。203◆ ==========第211页========== 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杜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①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进入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现了资本主义本身不断发展的自我否定的条件,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及其灭亡的不可避免。马克思还指出,各种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案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回 马克思论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时,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③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制度。它相对于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式来说是经济基础,而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式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为基本特征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是保护资本主义私 ①②《<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贡。 ③同上书,第82页。 ·204· ==========第212页========== 有制的。“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产生的,而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由生产关系本身产生的经济制度的全部结构,以及它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一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一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① 一种生产方式通过革命过渡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社会的经济制度随之变革,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式随之发生变化,这就使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法律、哲学等上层建筑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②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的生产方式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同时,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也会被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但是,由于上层建筑(特别是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它的变革不是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立即改变,·而是或快或慢地发生革命,但归根到底是要变革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历史堆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重点在于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在于阐明意识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在于找出历史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891一892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83页。 ·205· ==========第213页========== 变动的最终的原因。因此,马克思强调的是被唯心主义所否定的经济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我们最初是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而当时是应当这样做的。”①然而,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不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不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应该看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也研究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列宁说:“《资本论》所以大受欢迎,是由于‘德国经济学家’的这一著作把整个资本主义杜会形态作为活生生的东西向读者表明出来,将它的生活习惯,将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具体杜会表现,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将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都和盘托出,”®我们还应看到,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考察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具体的历史变革时,如在分析、总结一八四八年革命的著作中,就非常深刻而严密地不仅论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各个阶级的动态,而且描述了政治、法律以及人们的思想等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但是,庸俗唯物主义者和修正主义分子,都毫无例外地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科学的观点加以歪曲,把历史进程中经济条件这个决定性因素偷换为唯一的因素,认为社会意识对物质生活条件丝毫不起作用,上 ①《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500页。 ②《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选集* 第1卷,第9页。 ·206· ==========第214页==========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变革以及对历史的发展丝毫不起作用。这是非常荒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叉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④恩格斯还举出《资本论》的第二十四章为例,说明资产阶级如何利用其政治权力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进行原始积累的事实,说明上层建筑的重大作用。恩格斯指出:“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未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②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而奋斗了一生。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并不排斥思想意识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活条件起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就在于,腐朽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阻碍、破坏的作用,而进步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在得到广泛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时,就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然日趋尖锐,资产阶级最终必然被剥夺。而资本主义社会被否定,并不是重建私有制,而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不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 ①《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②《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486页。 ·207● ==========第215页========== 民群众”,而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① 4 马克思还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从事生产的人民群众,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他们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共同进行集体劳动。在那个社会里,“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③。 资产阶级被剥夺,是要经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的。因为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自然发展的进程不同,它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首先需要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切被剥削阶级要实现革命的任务,就一定要使用革命暴力,经过暴力革命。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④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明,不仅清算了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而且由于他科学地论证了各种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经济基础及其规律性,特别由于他详尽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从而彻底清算了空想主义的唯心史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革命性结合在一起。正如列宁所说:“它既能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 ②《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 ③同上书,第927页。 ④《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 ·208· ==========第216页========== 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并且把这两方面章越地结合起来。”① 第二国际老修正主义分子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竭力鼓吹唯生产力论,公然叫器只要生产发展了,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了。现代修正主义者继承老修正主义者的衣钵,宣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已不存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不存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已不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而不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不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了,只要发展生产就行了。这些谬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耻的背叛,是为其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服务的。 ①《反对抵制*。《列宁选集第1卷,第729页。 ·209· ==========第217页========== 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 七一至一八九五年时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八七一至一八九五年时期的历史特点 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革命事件。巴黎公社的革命炮火,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①。“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②这就是说,巴黎公社标志着欧洲史中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它结束了西欧的“暴风雨和革命时期”,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⑦马克思:《巴黎公社一周年纪念大会决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61页。 @马克思:《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71年4月17日)。《马克思恩格期斯 选集第4卷,第391页。 ·210 ==========第218页========== 这个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有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西欧和北美等一些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工业获得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从“棉纺织时代”进入“钢铁时代”,重工业在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过程大大加强了,于是出现了资本家的垄断同盟一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资本主义进入腐朽阶段。经济危机比以前更加普遍、深刻,破坏性也更大。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连续发生过几次经济危机。一 八七三年,美国和德国开始出现的经济危机,后来席卷英国和其他国家,一直延续到一八八○年。危机过后的生产高涨只是昙花一现,一八八二年,又重新陷入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特别打击了当时已占世界工业生产第一位的美国。继一八八九年生产短暂的高涨,随之而来的是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五年的经济危机。频繁的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已经丧失了七十年代以前作为“世界工场”的特殊地位。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赶上甚至超过。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所发生的变化,在政治上也产生重大变化。七十年代,西欧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大致完成。此后,西方进步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已经结束。法国和国际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的镇压,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没落阶段,西方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 ◆211·. ==========第219页========== 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所发生的这种变化,对于国际工人运动也产生重要影响。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六十年代,美国产业工人仅一百五十万,至十九世纪末,则增加到七百五十万;一八九五年,德国产业工人人数,从一八八二年的七百三十万增加到一千零二十万。工人阶级生活日益贫困化,反抗斗争不断加强。由于巴黎公社失败而低落的各国工人运动,到了八十年代前后,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了,开始出现新高潮。还在一八七二年夏天,德国鲁尔的矿工就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和提高工资进行罢工,后来在萨克森、开姆尼茨、纽伦堡、莱比锡、柏林也相继锨起罢工浪潮。一八八六年,法国德卡兹维尔的矿工举行的罢工持续了六个月之久,成为当时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议题。同年五月一日,美国工人以争取八小时工作日面举行的全国性的总罢工,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斗争。参加罢工的工人有二十多万,运动波及全国,特别是芝加哥城,斗争尤为尖锐,发展成同警察英勇搏斗,震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后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导源于此。美国工人在政治舞台上的出现,引起整个资产阶级的恐惧,同时有力地打破了所谓美国处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之外的“例外论”。一八八九年,英国码头工人总罢工,这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此外,奥匈帝国、意大利、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罢工运动也都加强了。 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广泛传播。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在战胜了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之后,又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反动谬论,从而在工人运动中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斗争中,不断总结国际工人运 ·212· ==========第220页========== 动的新经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著述工作。各国的社会主义者,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刊物和教育机关,向广大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工人运动的新高涨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欧美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创造了条件。继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建立之后,欧美各国也纷纷成立社会主义政党。英国在一八八 一年建立了亨利·迈尔斯·海德门领导的社会民主联盟。一 八八四年该联盟分裂,由威廉·摩利斯等人为领导,另外成立 一个社会主义者同盟。美国在一八七六年,由马克思主义者左尔格、魏德迈与拉萨尔主义者阿道夫·斯特拉赛、阿·加布里埃尔等人联合组成美国劳动人民党,一八八七年改名为社会劳工党。法国在一八七九年,由马克思主义者茹尔·盖得和保尔·拉法格组织了法国工人党。此外,意大利在一八八 二年成立了工人党,比利时在一八八五年也成立了工人党,奥地利在一八八八年成立社会民主党,瑞士和瑞典在一八八九年成立了社会民主党,俄国在一八八三年成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这些政党和组织就成为无产阶级新的国际联合的基础。 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工人队伍的不断扩大,工人阶级队伍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破了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分子,将非无产阶级思想也带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工人和高度熟练工人队伍的扩大,资本家从高额利润中拿出一点钱来收买和腐蚀工人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阶层,即“工人贵族”,使他们变成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传播者。加 ·213· ==========第221页========== 上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都力图用议会制来掩饰资产级专政的本质,开动各种宣传机器,宜扬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劳动人民的革命意识。这种情况,使得工人阶级革命队伍中一些不坚定分子发生动摇,也随风附和地唱起阶级合作、和平过渡的曲调,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破坏国际工人运动。因此,在这个时期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在激烈地进行着。列宁在谈到这一时期和一八四八至一八七一年革命暴风雨时期的不同特点时指出:“第二个时期(1872一1904年)与第一个时期的区别,就是它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了。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西方进入了未来改革时代的‘和平’准备阶段。到处都在形成根本上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这些政党学习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创办自己的日报,建立自己的教育机关、自己的工会和自己的合作社。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聚集和团结无产阶级的力量、准备无产阶级去作未来的战斗的过程,慢慢地、但是一往直前地进展着。”①这段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 一八七一至一八九五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英勇战斗着,他们在两条战线上反对机会主义,指引着国际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航道继续向前挺进! 巴黎公社失败后,整个欧洲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镇压,和对第一国标及其支部的迫害进一步加 ①《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第438一439页。 ·214· ==========第222页========== 强了。原来工人运动中的宗派主义者,如德国的拉萨尔分子、法国的蒲鲁东分子、英国的工联主义若以及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都加紧其分裂活动,他们对以马克思为首的第一国际的总委员会大肆攻击,其中最疯狂的是巴枯宁分子。当时第 一国际法国支部被破坏,国际工人运动遭到各国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钻进国际内部的机会主义者一巴枯宁分子对巴黎公社进行污蔑攻击,他们一方面造谣污蔑,说什么巴黎公社“给革命带来了极大损害”,另一方面则利用国际暂时的困难,并伙同其他机会主义派别的残余,妄图篡夺国际的领导权。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为捍卫公社精神和保卫公社社员而继续战斗着。为了粉碎机会主义者的阴谋破坏活动,增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团结,在恩格斯倡议下,国际工人协会代表会议,于一八七一年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会议。会议谴责了巴枯宁派分裂、颠复国际的罪恶活动。会议还着重讨论了关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问题,彻底批判了巴枯宁“拒绝一切政治”的谬论。会议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的发言为基础所通过的决议中强调指出:一切革命者都必须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用各种手段积极准备革命和教育工人进行革命斗争,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则是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决定性手段。在工人组织的决议中,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问题,明确指出:组织工人阶级的政党,这是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一消灭阶级的根本保证。同时,还指出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伦敦代表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无产阶级政党而进行的斗争已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 ·215· ==========第223页========== 巴枯宁没有出席这个会议,而是与其同伙策划于一八七 一年十一月在桑维耳耶召开“代表大会”,与伦敦会议相对抗。他公开反对伦敦会议的决议,妄图以此来瓦解国际。一八七二年九月,第一国际在荷兰海牙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彻底清算了巴枯宁主义。恩格斯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巴枯宁的社会民主同盟破坏活动的调查报告,揭露了巴枯宁从一八六八年以来进行的阴谋活动和两面派手法,指出:“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中,我们第一次在工人阶级内部遇到了一个目的不是要摧毁现存的剥削制度,而是要摧毁为反对这种制度而进行最坚毅斗争的协会本身的秘密阴谋。”①大会还决定将巴枯宁开除出国际,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巴枯宁主义斗争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海牙会议的斗争时说:这是对欧洲无产阶级叛徒所进行的“审判会”②。并且指出:“要对付这一切阴谋诡计,只有一个办法,然而是具有毁灭性力量的办法,这就是把它彻底公开。把这些阴谋诡计彻头彻尾地加以揭穿,就是使它们失去任何力量。”③在这一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写了许多文章和书信,从思想理论上、政治路线上和组织路线上对巴枯宁之流进行揭露和批判,有力地驳斥了无政府主义的谬论。恩格斯还直接领导了意大利等国家的支部同巴枯宁分子展开斗争。恩格斯的《论权威》,就是针对巴枯宁分子借口否定权威、攻击已成为总委员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 ①《代表总委员会向海牙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报 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58页。 ②《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73年6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11页。 ③《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 第72页。 ·216· ==========第224页========== 、 主义而写的。用意大利文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巴枯宁的主要著作还有他们合著的《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杜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恩格斯的《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等。 由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积蓄力量,准备迎接革命新高潮的时期,国际的原有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工人运动所面临的任务。一八七六年在美国费城(即费拉德尔非亚)召开的代表会议,根据马克思的建议,通过了解散第一国际的决定。第 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①,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这时,无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在各国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聚集力量,从思想上和组织上积极推备,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根据这种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集中精力帮助和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建设工作的同时,对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也极为关心,积极指导,使之健康地成长。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德国工人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帮助德国的无产阶级从事建党活动,彻底清算党内机会主义的影响,先后开展了反对拉萨尔派、反对杜林,以及反对“苏黎世三人团”的斗争。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帮助下,德国社会民主党战胜了拉萨尔派和杜林 ①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列宁选集第3卷,第809 页。 ·217• ==========第225页========== 分子的破坏活动,克服了因受拉萨尔派和杜林分子的迷惑而产生的动摇以后,工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党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不断增长。党在一八七七年所拥有的报刊从一八七六年的二十三种增加到四十一种,在一八七六到一八七七年的议会竞选中,党所得到的票数由一八七四年的三十五万五千多票增加到四十九万三千多票,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六。 德国统治阶级面对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壮大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十分恐惧。代表容克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俾斯麦政府,千方百计地妄想扼杀日益增长的德国工人运动和消灭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他们把一八七八年五、六月间发生谋杀德皇威廉第一的事件强加到德国工人党的头上,捏造事实,大造反革命舆论,并于当年十月,由议会通过了俾斯麦提出的“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非常法令”)。这个法令把德国社会民主党置于非法地位,对党的一切组织、群众性的工人组织、社会主义和工人的刊物都一概禁止;对这种团体的任何支持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政府可以不经任何法律程序,宣布戒严、逮捕和放逐被它认为是危及社会治安的“危险”分子。在“非常法”实施的十二年中,有一千三百多种社会主义的出版物被禁止,三百三十二个工人组织被取缔,九百多人被放逐,一千五百多人被判处监禁和劳役。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这时,德国社会民主党面临着一场新的严竣考验。党的一些领导人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对于统治阶级策略上的变化缺乏警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准备,因此在反动政府的突然袭击下,感到不知所措,也没有转入地下斗争的准备,采取新的斗争策略。尽管倍倍尔在国会讨论“非常法”时曾发言 ·218· ==========第226页========== 和投票表示反对,但是党的其他领导人却采取了右倾投降主义立场。党的中央委员会竟声明自行解散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俾斯麦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党内由于同拉萨尔派无原则妥协合并后遗留下的不良影响突出反映出来。一些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不起考验,动摇了,有的退出了党。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乘机跳出来兴风作浪,煽起一股机会主义歪风。以伯恩施坦、赫希伯尔格、施拉姆为首的所谓“苏黎世三人团”,于一八七九年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年鉴》上发表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露骨地宣传改良主义。这篇宣言,实际上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向党进攻的纲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向地主资产阶级屈膝投降的纲领。他们鼓吹什么党不应当是“片面的工人党”,而应当是“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党”;居然瞥告党要无条件地服从“非常法”,叫嚷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应当和解和博爱。他们攻击党宣传革命的终极目标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吓倒了害怕赤色幽灵的资产阶级”①,就“加强了资产阶级对我们的怨恨”②。他们甚至无耻地要党表明“它不打算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的道路,而决定…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⑨。他们拜倒在反革命暴力面前,公开鼓吹投降。以“苏黎世三人团”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成为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主要危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股“左”的思潮。以《自由》杂志为基地的杜林分子莫斯特为首,纠集拉萨尔派头目、并已经堕落为警察局密探的哈塞尔曼等,组成“左”倾盲动主义集团,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86页。 ②转引自同上书,第186一187页。 ③转引自同上书,第184页。 ◆219◆ ==========第227页========== y 从“左”的方面向党进攻。莫斯特号召工人从事个人恐怖活动,认为这是进行革命斗争最有效的手段。莫斯特等人“以行动进行鼓动”,有意进行冒险,妄图以此来分裂党和暴露党的力量的办法来瓦解党、消灭党。 正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处在动摇、混乱、危急的关键时刻,马克思和恩格斯又一次挺身而出,坚决反击机会主义的进攻,并帮助党的领导人纠正错误,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拨正航问。他们对党在“非常法”须布后应采取的方针、路线和策略作了明确的指示。还告诫党应当坚持原则,坚持斗争,“不要象许多人还在做的那样,一遇到敌人的打击就逃避、退让,不要哀号,不要鸣咽,不要低声下气地求饶,说什么我们并没有任何恶意。我们要以牙还牙,要以两倍、三倍的打击来还击敌人对我们的每一个打击。”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俾斯麦实行的“非常法”,使德国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所谓用“和平”手段“革命”的说法被了产,因此,党必须把工人运动引上革命的轨道。也就是说,党既然丧失了合法地位,就必须采取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策略,要建立党的秘密组织,保持党同群众之间的联系,创办党的秘密刊物,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展开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首先把斗争锋芒对准当时党内的主要危险一以“苏黎世三人团”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一八七九年九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德国党的领导人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和白拉克等人写了一封《通告信》,对“三人团”的机会主义宣言进行彻底揭露和批判,强调 ①《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1883年1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435页。 ·220· ==========第228页========== 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生死斗争”,“如果取消了阶级斗争,那末无论是资产阶级或是‘一切独立人士’‘都不怕和无产者携手前进了’!但是要上当的正是无产者。”①有力地揭穿了伯恩施坦之流伪装革命,实际上背叛革命的凶相。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苏黎世三人团”妄图改变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反动主张。在批判“三人团”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等等反动观点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近四十年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强调指出:“根据我们的全部经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在创立国际时,我们明确地规定了一个战斗口号: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和那些公开说什么工人太缺少教育,不能自己解放自已,因而应当由仁爱的大小资产者从上面来解放的人们一道走。”®这些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满怀恐惧地声称,无产阶级被自己的革命地位所推动,可能“走得太远”。他们不是采取坚决果敢的政治上的反对立场,而是全面地和解;不是对政府和资产阶级作顽强的斗争,而是企图争取他们,说服他们;不是猛烈地反抗来自上面的迫害,面是逆来顺受,承认惩罚是罪有应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三人团”的右倾投降主义作斗争 ①<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0 页。 ②同上书,第374页。 ◆221· ==========第229页========== 时,也注意到同以莫斯特为代表的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的斗争。莫斯特等人妄想“毕其功于一役”,主张立即暴动,不承认可以利用议会斗争和积蓄革命力量的必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只会重复“革命”这个字眼,不会给群众指出应当如何来积蓄力量,从事革命斗争。莫斯特等人的这种行径,只能把整个德国劳工运动拖进泥潭里去。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要求把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开除出党,并严正声明,如果将来党的报纸仍遵循伯恩施坦等人的机会主义路线,他们将同党的领导人公开决裂,划清界限。这充分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高度革命原则性和斗争性。 一八八○年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在瑞士的符登召开了德国党的第一次秘密代表会议。经过激烈的斗争,会议把莫斯特-哈塞尔曼集团开除出党,撤销“苏黎世三人团”担任党报编辑部的职务。会议对《哥达纲领》作了重要修改:党不再只用一切合法手段,而要用一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会议还决定加强对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的领导,加强宣传活动,取得了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重大胜利。符登代表会议结束了党的混乱状态,使党得到巩固,转入了反“非常法”的斗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克服了“非常法”时期的动摇和混乱,坚持了正确的革命路线,把合法斗争同秘密斗争结合起来,使党的力量不断增长,扩大了党的影响,革命力量得到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帮助各国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密切注视着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力图帮助它们使之成为真 ·222· ==========第230页========== 正革命的、群众性的工人阶级政党。他们既反对了法国的“可能派”,也反对了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英国费边社的改良主义。 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工人运动曾经一度低落,但经过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努力,又重整旗鼓,开展了活动。十九世纪七 十年代下半期,从流放地回来的茹尔·盖得(1845一1922年)和他的战友、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1842一1911年),开始积极宜传马克思主义。一八七九年,在马赛召开代表大会,成立法国工人党。法国工人党党纲就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指导下制定的。党纲的总纲部分是由马克思逐字逐句地口授,由盖得记录下来的。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在总纲部分明确阐述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才能达到,使法国工人党的党纲成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革命纲领。一八八二年,工人党在圣亚田召开代表大会,以布鲁斯和马隆为代表的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跳出来,反对党纲中规定的目标,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认为党纲中规定的革命要求会妨碍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极力主张把工人运动局限在资本主义制度“可能”允许的范围内,争取一些改革,所以被称为“可能派”。他们在代表资格上耍弄阴谋诡计,骗取多数,公开提出以他们的机会主义理论和改良主义路线来修改党纲的总纲,把党改称为“革命社会主义者工人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者同冒牌的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盖得派于同年九月在卢昂召开自已的代表大会,保留法国工人党的名称,重申党纲总纲的基本原则。法国工 •223· ==========第231页========== 人党终于分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支持盖得派反对“可能派”的原则斗争,揭露“可能派”“只要能获得更多的选票和更多的‘支持者’,就可以把运动的阶级性和纲领都丢开不管”①的机会主义面目,认为法国工人党这次分裂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完全变成了激进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把他们联在一起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工人的纲领”®,这是直接的背叛。恩格斯根据德国和法国党内斗争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无产阶级的发展,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在内部斗争中实现的,而现在才第一次建立工人政党的法国当然也不例外。在德国,我们已经走过了这种内部斗争(同拉萨尔派)的第一阶段,其他阶段还摆在我们面前。在可能团结一致的时候,团结一致是很好的,但还有高于团结一致的东西。谁要是象马克思和我那样, 一生中对冒牌社会主义者所作的斗争比对其他任何人所作的斗争都多(因为我们把资产阶级只当作一个阶级来看待,几乎从来没有去和资产者个人交锋),那他对爆发不可避免的斗争也就不会感到十分烦恼了”③。资产阶级总想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寻找代理人,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作斗争时,这种斗争也就往往反映到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来。正是党内斗争,推动着元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英国和美国的社会主义者反映出来 ①《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82年10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433页。 ②《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1882年11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435页。 ③《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82年10月2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434页。 ·224· ==========第232页========== 的宗派主义倾向进行了严肃批评。斥责了英国社会民主联盟领导者海德门等人搞宗派主义,借口工会的领导人落后而拒绝在工会中工作,完全把马克思的学说庸俗化。恩格斯指出,海德门之流根本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是“把一切事情弄糟的政治野心家”@。一八八四年由社会民主联盟分裂出来的社会主义同盟,恩格斯对它也非常关心,并一再告诫他们要注意改正这方面的错误,注意外界的活生生的运动。但他们没有接受恩格斯的意见。恩格斯相信海德门的机会主义的影响是不会长久的,即当英国无产阶级继续真正行动起来时,他们一定会找到自己真正的领袖。恩格斯在一八八七年曾这样指出过:“建立一个具有独立阶级纲领的英国工人政党的问题。如果一切进行很好,那就会使社会民主联盟和社会主义同盟退居次要的地位,从而会使未解决的冲突得到最好的解决。”②此外,恩格斯还对一八八四年在英国出现的假社会主义流派“费边社”的改良主义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斗争。“费边社”是以纪元前三世纪古罗马一位主张等待时机、避免决战的战略而著称的将军费边的名字命名的。它的成员几乎全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主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合作,鼓吹用“改良”、“渗透”、“渐进”的方法“改造”英国。恩格斯指出,费边社“是一个由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一从钻营之徒到感情上的社会主义者和慈善家一一拼凑的集团,他们只是由于害怕工人要取得 ①s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6年4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6卷,第472页。 ②4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7年5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6卷,第634页。 •225• ==========第233页========== 统治而联合起来,他们尽一切力量通过保障自己的、即有教养的人’的领导权的办法来防止这种危险”①。他们是“一伙野心家”,尽管预感到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又不肯把这一艰巨的事业交给无产阶级去做。恩格斯说:“害怕革命,这就是他们的基本原则。”② ,恩格斯对美国社会主义工党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进行了批评帮助。美国的社会主义者在一八七七年成立了社会主义工党。它是由两个派别联合组成的:一派是以左尔格和魏德迈为首的接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者;另一派是以凡·帕吞为首的拉萨尔派,这一派在党内占优势。杜会主义工党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把第一国际的原则写进纲领,它在七十年代的罢工斗争中也起过一些作用。由于美国社会主义者绝大部分是德国的侨民,他们不善于同美国工人打成一片,只满足于一些口号和教条,把选举活动看成单纯的欺骗而不加利用,使自己孤立起来。恩格斯曾经对左尔格和魏德迈等社会主义者进行耐心热情帮助,教育他们克服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积极投身到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去。但是,社会主义工党始终没能跳出自己狭隘的圈子。列宁曾经这样写道:“在恩格斯(以及马克思)所作的劝告、指示、纠正、威胁和教导中,贯穿着两条路线。他们总是坚决号召英美社会党人同工人运动打成一片,铲除自己组织中的狭隘的顽固的宗派主义精神。他们总是坚决教导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不要陷入庸俗观点、‘议 ①《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92年9月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 卷,第443页。 ②*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93年1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498页。 ·226· ==========第234页========== 会迷…和市侩知识分子机会主义的泥坑。”①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和具体帮助下,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许多国家都先后成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由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如雨后春笋地建立起来,这是创建新的国际的前提条件。 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伟大的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由于长期过度的工作和劳累,身患重病,在伦敦他的工作室的椅子上与世长辞了。享年六 十五岁。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可估量的损失。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马克思墓前主持葬礼时发表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②。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伟大领袖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是永垂不朽的! 马克思逝世以后,国际无产阶级的领导者的繁重任务,便落到恩格斯一个人的身上了。他继续担当了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顾问和指导。不论是受政府迫害、而力量还在不断增长的德国社会主义者,还是落后的国家,如西班牙、罗马尼亚和俄国的社会主义者,都向恩格斯请求过指导。“他们都从年老的 ①《<约·菲·贝克尔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俄译本序言。《列 宁选集第1卷,算703页。 ②《卡尔·马克思的葬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76页。 227.・ ==========第235页========== 恩格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宝库中得到教益。”① 为了增进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团结,加强统一领导,恩格斯为创建新的国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新的形势下,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派别争夺国际工人运动领导权的活动加紧了。法国的“可能派”和英国工联主义者安图篡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一八八八年,英国工联主义者和法国的“可能派”在伦敦召开预备会议,发起举行世界工人代表大会,决定委托法国的“可能派”于一八八九年在巴黎组织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在这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的关键时刻,恩格斯为粉碎机会主义者的阴谋,保卫马克思主义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权,亲自投入了战斗,并号召马克思主义者起来积极进行斗争。列宁指出:“1889年。在巴黎举行了两个国际社会民主党人代表大会。机会主义者(以法国的可能派为首)同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分裂了,恩格斯(他当时已经六十 八岁了)象一个少年人一样投入战斗。”②恩格斯指出,围绕创建新的国际组织而同“可能派”展开的这场斗争,是第一国际内部斗争的继续。现在的对手还是过去的那个,只是无政府主义的旗帜已经换成了“可能派”的旗帜。他们同样是向资产阶级出卖原则,以换取小小的让步,而为几个领导人谋取当参议员等一类的肥缺,他们的策略还是过去的那一套,还是以造谣、诽谤等等卑劣手法攻击、诬蔑马克思主义,妄图借此拼凑出一个由他们控制的新的国际。恩格斯还就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某些社会主义者对“可能派”抱调和态度提出了 ①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第93页。 ②<约·菲·贝克尔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俄译本序言。《列宁选集第1卷,第700页。 ·228· ==========第236页========== 批评,领导各国社会主义者为创建新国际积极进行准备。一八 八九年二月,各国工人党遵照恩格斯的指示,在荷兰的海牙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同年七月在巴黎举行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的决定。 一八八九年七月十四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了。就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第二国际。参加大会的代表中有无政府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因此,新国际一成立,就在对待机会主义的态度问题上展开了原则性的争论。恩格斯因忙于《资本论》第三卷的整理工作,虽然没有出席这次大会,但是他对会议召开过程中的这场争论始终是很重视的。他在给弗·阿·左尔格的信里说:“在合理条件下的联合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有些人受这种热潮影响,却高喊不惜任何代价都要联合。”①当他知道大会和“可能派”决裂、调和主义计划和提案宣告破产以后,十分高兴地指出:“我们那些多愁善感的调和主义者极力主张友爱和睦,结果遭到屁股上挨了一脚的报应。”② 第二国际建立初期,各国党的领导者集中进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这个斗争是一八九一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一八九三年在瑞士苏黎世和一八九六年在英国伦敦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恩格斯积极支持布鲁塞尔大会和苏黎世大会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并使这一斗争取得胜利。恩格斯还对德国“左”倾机会主义代表“青年派”进行批判。一八九○年九月 ①《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9年7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7卷,第242页。 ②《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9年7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7卷,第245页。 •229· ==========第237页========== 七日,他在给“青年派”的机关报《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信中,揭露他们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无耻行径,指出他们脱离实际的冒险主义策路的严重危害性:“如果把这种幻想搬到现实中去,则可能把一个甚至最强大的、拥有数百万成员的党,在所有敌视它的人们完全合情合理的哈哈大笑中毁灭掉。”①“青年派”很快被清洗出党的队伍。 在第二国际建立初期的内部路线斗争中,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各国党的领导人,在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忽视了对已经滋长起来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同时,往往以右倾的观点反对无政府主义思想。例如,苏黎世大会关于政治策略的决议,就违背了马克思关于通过革命暴力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面竭力宣扬合法的议会斗争。德国党内以福尔马尔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非常法”废除,德皇威廉二世宣布要实行改良的“自由主义”政策之后,胡说德国皇帝陛下及其政府对工人阶级采取了“真正友好态度”,党“必须放弃对政府的不妥协政策”,企图使党的全部工作限制在议会活动。福尔马尔在德国国会第八届立法会议上公开表示,“我以全部精力…毫不含糊地反对暴力的革命”。 一些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如李卜克内西也经常谈和平过渡,把主张武装革命的人都当做“无政府主义者”。当时,只有恩格斯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他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当时的主要危险一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恩格斯为了给这股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以迎头痛击,在一 八九一年就开了“三发连珠炮”:他不顾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 ①《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 269页。 ·230· ==========第238页========== 的阻挠,公开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为再版的《法兰西内战》一书写了《导言》;还写了《社会民主党一八九一年纲领草案批判》。在这三篇著作中,集中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摧毁a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有力地驳斥了右倾机会主义的谬论。一八九五年恩格斯写了最后一篇重要著作《<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恩格斯回顾和总结了五十年来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指明了无产阶级必须作好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充分准备,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合法斗争,争取群众,积蓄革命力量,迎接决战。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借口“逃避检查”,把这篇《导言》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必须武装夺取政权等极为重要的思想删去,把它歪曲成为似乎反对暴力革命的东西。为此,恩格斯在一八九五年四月一日提出了强烈抗议:“在这篇经过修饰整理的摘录中,我是以一个爱好和平的、无论如何要守法的崇拜者出现的。我特别希望《导言》现在能全文发表在《新时代》上,以消除这个可耻印象。”① 一八九五年八月五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伦敦逝世。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列宁指出: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⑨。“特别是从马克思逝世以后,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恩格斯总是始终不渝地在‘矫正’被德国机会主义者所歪曲的路线”®。 ①《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95年4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第432页。 ②《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驾1卷,第86页。 )列宁:<约·菲·贝克尔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俄译本序言。列宁选集第1卷,第699页。 ·231· ==========第239页==========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不断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在与机会主义流派和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的斗争中,继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革命的航道向前发展。在巴黎公社革命以后,马克思分别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写了新的序言和跋。一八七一年马克思出版了《法兰西内战》,一八七五年四至五月间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一八七七至一八七八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马克思还写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原稿。为了搜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新材料,马克思研究了俄国和美国的土地关系。在八十年代里,恩格斯担负起了《资本论》第二卷(一八八五年出版)和第 三卷(一八九四年出版)的整理出版工作。一八八四年,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八八六年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八七三至一八 八二年陆续写了未完成的著作《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 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个时期的光辉著作中得到巨大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与反对拉萨尔主义斗争中发展了无产阶级 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第一国际发动了大规模的疯狂的进攻,他们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个诽谤运动,矛头针对着所有的流亡者,特别是国际总委员会。他们污 ·232· ==========第240页========== 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是什么“秘密阴谋团体”,“不时命令在各国举行暴动”,是“一切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的暴君”;并疯狂地迫害第一国际会员,叫嚷“铲除国际是每个文明国家政府的主要任务”等等,妄图破坏国际工人协会。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的诽谚、攻击,澄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混乱思想,这就特别需要对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加以总结,用以教育全世界无产阶级,及时地为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指明革命斗争航向。马克思不顾一切反动势力的攻击和迫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反潮流的气概,挺身而出,在一八七一年五月三十日的总委员会上,痛斥了这些无耻调言,提出了关于巴黎公社的宣言,这就是著名的《法兰西内战》。他非常自豪地宣布:“阶级斗争无论在何处、以何种形式、在何种条件下表现出来,自然总是由我们协会的会员站在最前列。…无论屠杀多少人,都不能把这个协会铲除。要铲除它,各国政府首先必须铲除资本对劳动的专横统治,即铲除它们自身的寄生性生存的条件。”①这篇战斗的宣言,愤怒谴责卖国贼梯也尔之流勾结俾斯麦镇压巴黎公社的无耻罪行,满腔热情地歌颂巴黎无产阶级创造公社的光辉业绩,痛斥一切阶级敌人对公社和第一国际的污蔑。马克思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教训。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写这部光辉著作的目的任务时指出:“虽然这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在这次运动中看到了有极重大意义的历史经验,看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 一定进步,看到了比几百种纲领和议论更为重要的实际步骤。 ①《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99页。 ·233· ==========第241页========== 分析这个经验,从这个经验中得到策略教训,根据这个经验来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任务。”① 巴黎公社一成立,马克思就十分重视,并在一八七一年四月十八日总委员会会议上,建议就法国斗争的总趋向发表一篇告国际全体会员的宣言。总委员会把起草宣言的工作交给了马克思。一八七一年五月三十日,即巴黎最后一个街垒陷落的两天以后,总委员会一致批准了马克思宣读的《法兰西内战》的定稿本。同年六月十三日,以第一国际《宣言》的形式在伦敦发表。 《法兰西内战》一书,除了本文和两篇草稿外,还包括马克思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和第二篇宣言,以及《导言》等六篇文献。其中两篇宣言,是恩格斯在一八九一年为纪念巴黎公社二十周年而出的《法兰西内战》纪念版时收进去的,他还为这一版写了《导言》。这篇《导言》最初以《论法兰西内战》为题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一八九 O至一八九一年第二卷第二十八期上。 马克思代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所写的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中,精辟地分析了普法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第一篇《宣言》指明战争不是法国人民,而是帝国发动的;俾斯麦和波拿巴同样是有罪的。同时号召德国工人不要让普鲁土政府把防御战争变为掠夺战争。第二篇《宣言》是对普鲁士政府的掠夺计划进行揭露,号召德国和英国工人要站在法兰西共和国一边;论证了无产阶级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必须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采取不同的态度,规定了无产阶级必须遵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01页。 ·234• ==========第242页========== 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坚决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马克思不仅写了两篇重要《宣言》,来指导当时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而且对巴黎工人阶级革命极为关切,全力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获悉三月十八日巴黎发生工人武装革命起义,巴黎政权已经转到无产阶级机构一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手里,开始创立巴黎公社后,立即建议总委员会通过号召人民支持和声援巴黎公社的决议,派出代表团参加工人集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关注着巴黎革命形势的发展,仔细研究了三月二十八日宣布成立的巴黎公社的活动情况,同公社社员们建立了联系,在国内外政策的各种问题上帮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他们还组织各国工人,举行保卫巴黎无产阶级和巴黎公社的群众大会等活动。马克思给各国国际支部写了许多有关巴黎公社的信件,阐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巨大的历史意义,呼吁它们对公社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批评了公社所犯的一些错误。在巴黎战斗的火红的日子里,马克思曾接到巴黎公社委员会委员列·弗兰克尔的来信,请求就公社应当实行的社会改革提供意见。五月十三日,马克思复信给列·弗兰克尔和另一位公社委员路·欧·瓦尔兰,指出公社应当注意法国政府和俾斯麦勾结阴谋,以及就如何巩固公社和减少同凡尔赛人斗争的困难提出许多具体建议。《法兰西内战》本文共有四个部分。马克思在这部光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总结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普法战争所引起的法国政 ·235· ==========第243页========== 治局势的变化,揭露法国资产阶级反动政府投降卖国、发动内战的罪行,指出资产阶级政府实行的反动政策,是由它的阶级本性决定的。著作论述了三月十八日巴黎工人阶级武装起义的经过,研究了无产阶级实行武装革命,第一次夺取了政权,以及资产阶级用武装进行反夺权的经验教训。巴黎的无产阶级手执武器奋起反对梯也尔及其“地主议会”。但是,夺取政权后中央季员会和公社委员会对待反革命暴徒却没有坚决加以镇压,而是让他们安然撤退到凡尔赛。马克思指出:“当梯也尔已经用夜袭蒙马特尔发动了内战的时侯,中央委员会竟坚决不肯把这个内战继续下去,因而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本来应该立即向当时毫无防御能力的凡尔赛进军,一举彻底消灭梯也尔及其‘地主议会”的阴谋。中央委员会没有这样做,反而使秩序党能够在3月26日的公杜选举中再次进行较量。”① 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斗争实践经验,分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在这里,马克思发展了一八五二年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马 1 克思论证了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已的目的的革命原则,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摧毁”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提供的这个基本经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他们后来把这个思想写入一八七二年《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里,作为对《宣言》的重要修改。然而,“非常值得注意的正是这个重要的 ①《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69页。 .●236 ==========第244页========== 修改被机会主义者歪曲了。”①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八四八年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来了,当时已经指出:无产阶级必须组织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后来,马克思在一八五○年写的《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革命战斗口号”:“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但是,无产阶级组成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究竟采取怎样的具体形式,马克思并没有陷入空想,而是期待由群众运动的经验来回答。巴黎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马克思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巴黎公杜历史经验基础上,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③用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这种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就是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进 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恩格斯为柏林《前进报》社在一八九一年巴黎公社二十周年,出版马克思著作《法兰西内战》德文第三版(纪念版)时写的《导言》,是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他在《导言》里,总结了一 八四八年法国二月革命至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深刻地说明无产阶级一定要掌握武装。恩格斯指出,法国每次革命以后工人总是武装起来了,“因此,掌握国家大权 ①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01页。 ②g1848年至186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417页。 飞3 《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8页。 •237· ==========第245页========== 的资产者的第一个信条就是解除工人的武装。于是,在每次工人赢得革命以后就产生新的斗争,其结果总是工人失败。”①列宁认为,恩格斯对革命经验作出的这一总结,是既简单,又明瞭。“这里正好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也是国家问题的实质(被压迫阶级有没有武装?)。这个实质正是那些受资产阶级思想形响的教授以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常常避而不谈的。”② 在《导言》里,恩格斯回顾二十年前巴黎公社的活动和历史意义时,对公社委员作了具体分析,指出:“其中只有很少一些人通过熟悉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瓦扬,比较清楚地了解基本原理。”③并对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作出了科学的评价,指出:“无论是蒲鲁东主义者或布朗基主义者,都按照历史的讽刺,做出了恰恰与他们学派的信条相反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公社同时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布朗基主义者的遭遇也并不好些。”④论证了无产阶级要获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恩格斯对《法兰西内战》所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在《导言》里,恩格斯还针对德国流行着“对国家的迷信”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因为,对国家的迷信,已经从哲学方面转到资产阶级甚至工人的意识中了。这种错误理论认为国家是“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的保卫者,是“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体现。恩格斯对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以新的无产阶级国 ①《<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326页。 ②*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35页。 ③《<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332-一333页。 ④同上书,第333一334页。 ·238· ==========第246页========== 家机器代替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作了阐明,强调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①并对当时德国党内机会主义害怕无产阶级专政、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径,发出严正的警告:“先生们,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②所以,列宁在一九一七年谈到恩格斯这篇《导言》时说,《导言》中“除了顺便就有关对国家的态度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意见以外,还对公社的教训作了一个极其鲜明的总结。这个总结,由于根据了公社以后二十年的全部经验而作得非常深刻,并且是专门用来反对流行于德国的‘对国家的迷信”的,完全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最高成就。”® 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恩格斯在一八七二年十月至 一八七三年三月写成的《论权威》这篇光辉文献中,也有极为重要的论述。恩格斯在对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立即废除国家,实行阶级平等的谬论进行批驳时指出,作为暴力工具的国家,将因社会主义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而趋于消灭,失去它的政治性质,变成维护社会利益的管理职能。但是,反权威主义者却要求在那些产生权威的政治国家的社会关系废除以前,一举把权威的政治国家废除。他们要求把废除权威作为社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这种主张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立即废除国家的谬论,如果不是无知而 ①②《<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336页。 ③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35页。 ◆239● ==========第247页========== 散布的糊涂观念,就是有意制造混乱,背叛工人运动。“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都只是为反动派效劳。”①恩格斯运用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对这种谬论严加驳斥:“这些先生见过革命没有?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已的统治。要是巴黎公杜不依靠对付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大少了吗?”②这一段话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国家的实质和作用。 在各种机会主义的派别中,德国的改良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较大。 德国的社会民主运动,实际上在一八四八年的革命时代就开始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一八六三年五月,德国十一个城市工人代表在莱比锡成立全德工人联合会。以拉萨尔为头子,执行一条机会主义路线,竭力阻挠第一国际在德国的活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教育下,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于一八六七年退出了全德工人联合会,并于一八六九年八月,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所以,这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两个根本对立的派别:一派是以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为首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亦叫爱森纳赫派,另一派是以拉 ①②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54页。 ·240• ==========第248页========== 萨尔、施韦泽为头子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又称拉萨尔派。在对待德国统一、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重大理论、策略原则问题上,两派存在着原则分歧,执行着不同的路线。前者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基本上执行马克思主义路线。后者执行着机会主义路线。在哲学上,拉萨尔派是黑格尔的信徒。拉萨尔派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错误,使德国工人联合会下的工人群众日益增多地离开了它们,组织日趋涣散。拉萨尔派的头子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被迫向爱森纳赫派谋求和解,妄图通过合并,以利用爱森纳赫派在群众中的威信,来重新巩固自已已经被动摇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个政治派别的合并是非常重视的,认为建立在革命原则基础上的合并,对工人运动是有利的,但绝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①。“合并的第一个条件是,他们不再做宗派主义者,不再做拉萨尔派”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忠告并没有为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所接受,他们放弃原则热衷于搞合并,背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拉萨尔派一起草拟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的纲领草案,一八七五年三月 七日,在两党的机关报上发表,于同年五月在哥达召开的两派合并的代表大会上通过,这就是《哥达纲领》。 党的纲领是反映党的水平的界碑。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刚刚看到这个纲领草案时,就极为愤慨,马上写信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对纲领草案进行严厉批判,明确指出这是一个 ①马克,思:《给威·白拉克的信为(1875年5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3卷,第4页。 ②恩格斯:致奥·倍倍尔的信(1875年3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3卷,第27页。 ·241· ==========第249页========== “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①,“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②所以,马克思在一八七五年四至 五月间写了《哥达纲领批判》,给拉萨尔主义以毁灭性的批判。但是,这部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公开,而是在过了十五年以后的 一八九一年初才发表的。正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本来推备在合并大会通过《哥达纲领》之后,公开声明我们同这个纲领“毫不相干”,“和它毫无共同之点”③。后来根据纲领公布后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当时斗争的全面考虑,才没有这样做。因为“资产阶级新闻界的蠢驴们…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纲领,领会出其中所没有的东西,并做了共产主义的解释。工人们似乎也是这样做的。仅仅是由于这种情况,马克思和我才没有公开声明不同意这个纲领。当我们的敌人和工人都把我们的见解掺到这个纲领中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这个纲领保持沉默。”④这是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同斗争策咯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拉萨尔派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在这以后,他们在其他著作和书信中,继续对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拉萨尔派反动思潮进行批判,耐心地教育和帮助德国党的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回到正确路线上来。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榭激化了。垄断资产阶级则利用超额利润收买工人贵族, ①®马克思:*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5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3卷,第3页。 ②恩格斯:*致奥·倍倍尔的信(1876年3月18一28日)。《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3卷,第31页。 ④《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75年10月1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15页。 ·242· ==========第250页========== 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在各国党内有所滋长。这是当时出现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在德国,统治阶级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于 一八九○年取消了反社会党人法。从此,德国党从秘密活动转为公开。反动统治阶级反革命策略的改变,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一些胜利,使得德国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潮进一步滋长起来。以福尔马尔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大肆宣扬统治阶级的“自由主义政策”,反对暴力革命,鼓吹“和平过渡”等谬论。为了进一步开展路线斗争,反击国际工人运动中特别是德国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潮,肃清拉萨尔主义的影响,使将要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能制定一个理论上政治上成熟的纲领,恩格斯决定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这一重大的英明的决策,却遭到党的领导者李卜克内西等人的反对。只是在恩格斯的坚持斗争下,一八九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哥达纲领批判》才终于在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一卷第十八期上公开发表了。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即《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共四个部分,它紧紧抓住纲领草案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要害,指出了这个纲领“断然的退步”①,开历史倒车的反动实质,从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这部著作的开始,马克思批判了纲领草案中的改良主义观点,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首先针对纲领草案空谈“劳动”、“社会”的谬论,揭露了它掩盖阶级剥削的错误,回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根本问题。所谓“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什么“劳动是一切 ①<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页。 ·243● 5换保装.的不-g3r。。· ==========第251页========== 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等等,这些空谈“劳动”和“社会”的实质,在于它离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分析,否定了阶级斗争,掩盖阶级剥削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把劳动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联系起来,揭示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指出无产阶级要翻身得解放,就必须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此,就得打碎维护这种私有制的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这里,马克思继续阐发了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而为《哥达纲领》所背弃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揭露这种离开无产阶级立场谈论什么有益劳动、无益劳动是极荒谬的,指出《哥达纲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和卢梭犯了同样的错误,都是以抽象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以此作为观察人类和社会、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出发点的。 纲领草案用拉萨尔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否定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必要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背叛。马克思在对上述谬论进行批判时,阐明了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解放,必须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纲领草案中“依靠国家帮助”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这种所谓“依靠国家帮助”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它否定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鼓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只要工人有了普选权,把自己的代表选入议会,利用议会斗争,通过法案,争取拨款创办合作社,就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讥笑这种“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象能够建设一条新铁路 ·244● ==========第252页========== 一样!”①这纯粹是欺人之谈。马克思强调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充分表明,只有“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②,也就是说,“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社会制度基础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只有把社会的有组织的力量即国家政权从资本家和大地主手中转移到生产者本人的手中才能实现。”®马克思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夺者,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是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马克思批判了纲领草案中关于“自由国家”的谬论,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论断。纲领草案根本不提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出发,把“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自由国家”当作德国工人党的奋斗目标,把国家作为超阶级的组织,认为只要进行议会斗争,就可以使国家变成为“自由国家”,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一句话,用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谬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批判道:“使国家变成‘自由的’,这决不是已经摆脱了狭隘的奴才思想的工人的目的。”④因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旦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所以,在存在国家的时候,侈谈 ①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一19页。 ②同上书,第18页。 ③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16卷,第219页。 ④《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9一20页。 ◆245· ==========第253页========== 什么“自由国家”是荒唐的。 马克思还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对纲领草案在国家问题上的其他错误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祥的国家,国家是统治阶级用以保护其经济基础,保护现存社会制度的工具。而纲领草案却认为国家还有一种什么独立的本质,这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掩盖了德意志帝国的阶级本质。马克思揭露机会主义者玩弄关于抽象国家的空谈时,说明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国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从而粉碎了机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国家的一切神话般的幻想。 马克思还批判了纲领草案把国家同政府混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针对国家的基础是所得税的谬论,指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赋税只是从这个上面派生出来的东西。把政府的经济来源说成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这样就把国家和政府混为一谈了;用税收代替所有制,实际上就把国家的经济基础,即资本主义所有制掩盖起来了。国家问题,是那一个阶级专政的问题,是国体问题;而政府则是统治阶级采用什么形式以实现其统治的问题,是政体问题。两者不能混淆,否则就会把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政府的变动,误认为是国家性质的变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重要的是国家的性质,至于它采取什么形式则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关于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情况 ·246· ==========第254页========== 的实际材料和对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①这个著名的论断是马克思在巴黎公社伟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总结了他的全部革命学说得出的一个结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只存在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存在到共产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为止。列宁认为,马克思所阐明的这是无可争辩的真理,“这个真理承认,国家将一直生存到胜利的社会主义转变为完全的共产主义的时候”②。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菠时期的光辉理论,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学说。 马克思在批判“分配决定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唯心主义谬论,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按照平等的权利”进行“公平分配”消费品时,精辟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是由占有关系所决定的,而不是由抽象的平等观念道德原则所决定的。离开历史条件,离开生产方式空谈公平的分配,这完全是开倒车的行为。并论述了关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原理,科学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 ①《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 ②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7页。 ·247· ==========第255页========== 的两个阶段,着重指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一社会主义阶段,“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署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①这时的分配原则只能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是这种痕迹之一。分配是按照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进行的,是“公平的”,但是这种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它虽然不承认阶级的差别,却承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劳动能力是某种天然的特权,也就是承认了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它还没有能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但这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种权利永远不能超越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换句话说,这种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还不能完全消灭不公平现象。其弊病只有在高级发展的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够得到克服。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 +机 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已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②只有社会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资产阶级法权才会完全消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到的“按需分配”的思想,在这里得到进一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 ②同上书,第12页。 ·248· ==========第256页========== 步的发挥,它科学地概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征,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 马克思在批判纲领草案中关于“通过国家”实行“平等的国民教育”的谬论时,阐明了教育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是维护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 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纲领草案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都看成“反动的一帮”的机会主义观点,指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从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马克思还批判了纲领草案是用狭隘民族主义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歪曲和背叛,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则的一个大倒退。 一八九O年十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哈雷召开的代表大 会上,决定由李卜克内西起草新的纲领,以便提交次年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讨论,代替《哥达纲领》。这份由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起草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写成后,经过党的执行委员会讨论,决定把草案寄给恩格斯。恩格斯收到之后,马上写了《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即《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寄了回去。恩格斯指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政治要求一节中部分可以避免、部分不可避免的缺点进行分析”,“痛击关于旧的污秽的东西活泼、温顺、愉快而自由地‘长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调”①。但恩格斯对纲领草案政治部分所作的批判,并没有完全被采纳。当正式的纲领 ①《恩格斯致卡·考茨基(1891年6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8卷,第110一120页。 ·249· ==========第257页========== 发表后,在各级党组织和《前进报》、《新时代》杂志上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新时代》杂志编辑部提出了自己起草的纲领草案。以李卜克内西为首的纲领审查委员会,根据《新时代》编辑部起草的纲领草案提出了最后的纲领草案。恩格斯对最初的纲领草案所提出的有些意见终于被采纳。《爱尔福特纲领》与《哥达纲领》相比较是前进了一步,它清除了拉萨尔派的错误观点,比较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肯定了生产资料应该转变为公有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阶级斗争中的主要任务是政治斗争。但是它的根本缺点是没有提到作为对社会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相反地却提出什么和平走向社会主义。在这方面,恩格斯对最初的纲领草案的批判意见可以认为是对爱尔福特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纲领的批判。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中,对德国党在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以及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整个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批判。因为,第二国际的一些领袖们,高唱“要尽量多举行选举,越多越好”的调子,只谈和平道路和利用议会的问题,根本不提武装斗争。恩格斯在同机会主义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恩格斯在同自然科学领域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斗争中,写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一《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当时欧洲正是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阶级斗争日趋尖锐, ·250· ==========第258页========== 思想斗争十分激烈,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巩固其反动统治,他们不仅疯狂地镇压工人运动,而且千方百计地诋毁日益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歪曲地利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自然科学成果,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反动社会政治学说和哲学理论,问马克思主义进攻,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解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武装。因此,出现了各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流派。 以德国资产阶级生理学家和哲学家毕希纳(1824一1899年)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当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企图证明人类社会是按照生物的生存斗争规律发展的,它不仅以生物学规律来歪曲社会发展规律,用生物学规律来曲解社会生活现象,而且以形而上学的庸俗的机械论来解释自然现象。他们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学说,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辩护;用庸俗进化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他们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质变、飞跃;只承认进化,否认社会的根本革命变革,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相对抗。 在生理学方面,流行着一种“生理学的唯心主义”。这一流派是以德国的生理学家弥勒和赫尔姆霍兹为代表,他们利用感官对客观外界认识的局限性,来否定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否定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宣扬不可知论。 在化学方面也流行着一种不可知论,即所谓“类型论”。这种理论否认认识分子结构的可能性,认为人们只要研究“类型”式,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而不必去探明分子的构造式。 在物理学领域中,则流行着一种热力学唯心主义的理论, •251• ==========第259页========== 这就是宇宙热寂说”。这一学派的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过程都是导向能的“贬值”,物质的向前发展到了尽头,整个宇宙也将最终达到宇宙热平衡状态。这时,一切运动变化(除热运动外)都将停止,能量不能再被利用了,售然界的任何发展将会完全停止,宇宙就趋于死灭(热寂)。热力学被错误地用作“世界末日”论的反动宣传。 在数学中,唯心主义若利用数学从现实中抽象出来后的特点,片面加以夸大,否认数学同现实之间的联系,把数学说成是“人类精神的纯粹‘自由的创造和想象的产物,’”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没有任何客观内容。 当时在欧美各国还流行着一种降神术,曾迷惑一部分自然科学家。降神术的传播,是资产阶级对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反动。反动资产阶级妄想求助于降神术来转移劳动群众的革命视线。 以上这些谬论,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用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革命辩证法,对抗科学社会主义,麻痹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的破烂武器。 同时,也还由于自然科学积累整理和概括了大量资料,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引起了革命变革。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一革命变革的基本标志。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在三大发现的基础上,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都有新的突破和重大发展。自然科学的每一最新成就,都进一步证实了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但是,仅仅依靠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是不可能自发地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当时的自 •252· ==========第260页========== 然科学家由于受了资产阶级反动哲学的影响,对自然科学中的新成就的解释,大多数是运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以致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坑,在自然科学中造成巨大的混乱和矛盾。这就迫切需要用正确的哲学观点去研究和解决自然科学所提出的问题,以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了把自然科学从这种混乱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自然科学家就必须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努力成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才能摆脱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坚决粉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的思潮和学派,彻底揭露这些资产阶级学派的反动本质,并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概括,用辩证唯物主义武装各国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这就是恩格斯当时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背景及其目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中各种各样的反动学派和思潮,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生理学的唯心主义、物理学和数学中的唯心主义,化学中的不可知论以及当时广为流传的降神术等反动理论进行了彻底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恩格斯把对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概括和总结,同反对资产阶级的各种反动的哲学派别、思潮和阶级斗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为无产阶级世界观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八七三年春至一八七六年。在这个时期中,恩格 ·253· ==========第261页========== 斯写了许多札记和本书的《导言》。由于同杜林的反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斗争,这一更加迫切的斗争任务,使得恩格斯暂时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在同杜林斗争中,恩格斯充分地运用了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所收集的材料,尤其是《反杜林论》中的自然哲学部分得到体现和发展。一八七八年六月,即《反杜林论》完稿后,他继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第二阶段:一八七八年夏并始至一八八三年春。主要整理已经收集起来的材料,进行写作,同时还继续收集材料。恩格斯在一八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谈到要尽快地完成《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任务。但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马克思逝世,恩格斯不能如愿以偿,只好又暂时放下《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肩负起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遗稿的重任。 第三阶段:一八八三年春至一八九五年八月五日恩格斯逝世。这个期间,因恩格斯忙于编印马克思的遗稿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未能用更多的时间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而是结合《反杜林论》的再版,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著述来继续进行这一工作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谈到,如有机会,准备把自已关于自然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马克思的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数学方面的遗稿收集在一起出版。但是,恩格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就与世长辞了。 《自然辩证法》这部未完成的遗稿,是由十篇论文、一百六 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计一百八十一个部分所组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证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 ·254· ==========第262页========== 系。 科学的世界观,只有在科学获得一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整体的观念之后,才能创立起来。然而,科学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自然科学是产生于 十五世纪的后半期(即文艺复兴时期)。这时封建社会内部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普,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①科学的发展是和宗教世界观相矛盾的,是在同宗教斗争中得到发展的,科学的发展摧毁了宗教世界观的基础。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一1543年)的太阳中心说,认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和月亮都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这个学说是和宗教世界观相冲突的。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桃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②。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1564-1642年)就是由于宣传哥白尼学说而遭受宗教裁判所的迫害。意大利唯物主义哲学家布鲁诺(1548一1600年),也因为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和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活动,而被教会活活地烧死。但是,历史是在不断前进的,资本主义终于代替了封建主义,进步思想也终于冲破了宗教的束缚,唯物论和自然科学蓬勃地兴起。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力学、数学和物理学都得到发展。不过,物理学中关于电、磁、热等重要部门的 ①②《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6页。 ·255· ==========第263页========== 研究还刚刚开始。高级运动形式的化学、生物学等,也都处于溲集材料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形成和流行的时期,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自然界的任何变化、任何发展都被否定了”。①形而上学无法解释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旋转,只有求助于“第 一推动力”;它也没能解释动植物物种的质的多样性,终于归结为上帝的创造。所以,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僧侣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当时的科学仍然受神学的束缚,许多自然科学家仍然没有摆脱宗教世界观的羁绊。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它要求推翻形而上学的思想,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星云假说,提出现存的天体是由最简单的物质形态(即原始星云状态)逐渐演化、按其自身规律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它就给形而上学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② 十九世纪上半叶,科学的发展摧毁了形而上学的基础,证明了辩证的自然观的正确性。由于科学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三个伟大发现,充分表明自然界是处在经常的运动发展变化之中,物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中具有内部的联系,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已经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448页。 ②同上书,第450页。 ·256· ==========第264页========== 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地运动着的。然而,“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面提供说明方法。”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必须对自然科学的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总是要受一定的哲学支配的。十 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性。可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却是盛行一时的庸俗唯物论、机械论和经验论,它严重地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科学的发展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在科学中反映着自然界客观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是在科学中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仍占统治地位。因为这时,辩证法虽然已经成为绝对必需,但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形而上学来为它的永久统治作理论上的论证,形而上学因此继续统治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家们也依旧受形而上学方法的支配。恩格斯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成就,在谈到自然科学同哲学的关系时指出,任何自然科学都是无法摆脱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璧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妄想摆脱哲学的肖然科学家,“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⑧,“哲学终究报复了自然 ①*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6页。 ②同上书,第633页。 ·257· ==========第265页========== 科学,因为后者抛弃了它。”①所以,自然科学家必须成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这样才能使科学沿着正确的道路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 恩格斯还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揭露了黑格尔神秘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批判了他对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歪曲,并且根据自然科学的材料,探讨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指出:“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②。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已,“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③。 恩格斯在论述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规律时指出:实质上它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可是这三个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以其唯心主义的方式只当作“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它们当中抽引出来的”④。 恩格斯还论证了物质与运动以及运动的基本形式。他在谈及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时指出:“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对象是运动着的实物。实物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种类又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认识,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关 ①《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2页。 ②同上书,第485页。 ③同上书,第531贡。 ④同上书,第484页。 •258◆ ==========第266页========== 于不在运动着的物体,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因此,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①这就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自然界在质上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种多样性是被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所决定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固有属性。“研究运动的性质,当然应当从这种运动的最低级、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先理解了这些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形式,然后才能对更高级的和更复杂的形式有所阐明。”②恩格斯关于各种运动形式的质的差别,以及它们之间的从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到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发展变化的论证,有力地批判了机械论者关于自然界中只存在着一种机械的位置移动的谬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中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恩格斯揭露了所渭数学同实践经验没有关系的唯心主义的论断,说明数学的无限也不是什么“先验”的,它是“从现实中借来的”,“所以它不能从它自身、从数学的抽象来说明,而只能从现实来说明”。如果数学家退入他们的不可攻克的抽象的堡垒,即所谓纯粹数学,那末“无限就变成完全神秘的东西,而在分析中所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就显得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同一切经验和一切理智相矛盾的东西了。”③ 恩格斯揭露了牛顿关于“原始推动力”的说法的反科学性和反动性。按照这样说法认为是上帝在切线方向上(所谓“从旁边”)突然给行星以推动力,然后行星就开始按照一成不变 ①《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1页。 ②《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1页。 ③同上书,第69页。 ·259◆ ==========第267页========== 的轨道绕太阳旋转。这就是说,太阳系是由于行星受到的一次完成的“推动”或“打击”而一下子突然产生的。 恩格斯还揭露、批判了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1824一1907年)等人在潮汐摩擦理论上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他们把物质运动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统统归结为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企图用力学规律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这种理论妨得着自然科学家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各种过程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科学家那里,运动总是不言而喻地被认为是和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相等的”。这种把一切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征热“大大妨碍了对各种过程的清楚的理解”,“这样就把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抹煞了。”① 恩格斯还揭露了“生命永恒”、“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理论和生命自发产生的庸俗唯物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活的有机体可以随时从腐烂的有机物质中产生出来,它否定生物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了生命的起源,说明生命始终是同蛋白体相联系的,蛋白体不是永恒的,而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有机化合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化学作用而引起蛋白体的产生的条件,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②。生命首先是由活的蛋白质小块开始,简单的无细胞结构的蛋白质小块执行着生命的一切机能。由于蛋白质内部矛盾,蛋白质中分化出核和仁,发展出永久膜的细胞。之后,有机界便由单细胞经过群体向多细胞生物过渡。每个多细胞生物都是由无数细 ①《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1页。@同上书,第846页。 ·260· ==========第268页========== 胞结合起来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长期分化的结果,并非无数细胞简单的机械的总和,无数个单细胞生物是不能“总和”出一个高等生物来的。这也就有力地批判了生物学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生命最小单位是细胞,细胞只能由细胞产生,多细胞有机体只是无数细胞的简单的总和,它否定生物的发展、联系,最后必然导致上帝剑世说。 恩格斯在对达尔文进化论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他接受了马尔萨斯反动理论的影响。恩格斯指出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存斗争”,因为,没有繁殖过剩,物种也会变异,只有建立在有机体新陈代谢基础上的适应和遗传的矛盾,才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推动着生物界的发展。所以恩格斯说:“海克尔的‘适应和遗传’用不着选择和马尔萨斯主义,也能决定全部进化过程。”①达尔文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搬到生物领域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则把这一理论搬到社会领域,妄图证明生存斗争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以生存斗争取代阶级斗争,从而否定阶级斗争,取消社会主义革命。这种理论是十分荒谬和反动的。恩格斯指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②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人就具有社会的属性。这种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就是阶级关系,因而就存在阶级斗争,人类社会就按照阶级斗争的规律发展着。可见,把动物界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所以,恩格斯说:“把历史看作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比起把历史单单归结为生存斗争 ①《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1页。@同上书,第652页, ·261· ==========第269页========== 的差异极少的阶段,就更有内容和更深刻得多了。”① 达尔文关于生物界的观点中的另一个缺点,就在于把生物界的发展片面地了解为纯粹进化的量变过程,否定了自然中有飞跃存在。他把自己的发现错误地看成是“自然界没有飞跃”的证明。关于生物界发展过程中的飞跃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写道:“不管一切渐进性,从 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②但是“在生命的范围内,飞跃往后就变得愈来愈稀少和不显著。”③因为在这里飞跃不是通过剧烈的跃进,而是通过从旧质到新质的缓慢的渐进的过渡来实现的。 恩格斯批判了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新康德主义者的不可知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阐明了人们认识的实践基础和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抽象、具体)的辩证性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思想。同时,阐述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恩格斯强调指出,人们是能够认识世界的,“我们能够证明蚂蚊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的,这已经表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为了知道我们的思维能探究到什么,在康德后一百年,企图从理性的批判、从认识工具的研究去找出思维所能达到的范围,是徒劳无益的;正如赫尔姆霍茨用我们的视力的缺陷…和我们的眼睛的构造(它使视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面且即使在这个范围内,也不能提供完全正确的再现)去证明我们的眼睛对它所 ①《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3页。 ②③《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5页。 ·262· ==========第270页========== 看见的东西的状况的报告不芷确和不可靠一样。”① 劳动创造人,这是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理论的精髓,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科学发展的成果。人类的远祖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这种类人猿由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学会了直立行走。这就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因为手变得自由了,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特别高度的完善。由于劳动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结果“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即语言器官。“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彩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是和听觉器官的相应完善化同时进行的一样”③。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巧妙地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用以解决当时的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基本问题。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概括和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为进 一步研究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自然辩证法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 ②同_上书,第511页。 ③同上书,第612页。 ·263◆ ==========第271页========== 恩格斯在同杜林的斗争中,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一《反杜林论》 一八七五年德国工人中的两个政党在哥达召开联合代表大会,两党合并实现了。但是,这个统一是在与机会主义路线妥协让步的情况下实现的,由于同拉萨尔分子的妥协,已经引起了恶性的连锁反映。马克思在一八七七年十月十九日从伦敦写给左尔格的信中谈到当时党内的情况曾这样写道:“在德国,我们党内,与其说是在群众中,倒不如说是在领导(上层阶级出身的分子和工人’)中,流行着一种腐败的风气。同拉萨尔分子的妥协已经导致同其他不彻底分子的妥协:在柏林(通过莫斯特)同杜林及其崇拜者’妥协,此外,也同一帮不成熟的大学生和过分聪明的博士妥协,这些人想使杜会主义有一 1 个‘更高的、理想的”转变,就是说,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的基础(这种基础要求一个人在运用它以前认真地、客观地研究它)。”①党的思想理论水平降低了。同时,还由于一大批破了产的小资产阶级陆续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加入党内。这就使当时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流行起来了。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动不动“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冒充最新的“科学”来与马克思主义相对抗。杜林就是这股反动思潮中的 一个主要代表。他是柏林大学的讲师,折衷主义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早在一八六七年十二月, ①《马克思致弗·阿·左尔格(1877年10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4卷,第417页。 ·264· ==========第272页========== ノ 杜林在《补充材料》杂志上发表过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歪曲性的评论,企图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主义者施泰因的“三分法”混同起来,把李嘉图的局限性强加到马克思的 “ 身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与杜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指出杜林的攻击和污蔑充分反映出它的虚弱、内心的狼狈和恐惧状态。到了七十年代,杜林变本加厉地向马克思主义进攻。这个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把自己装扮成理论权威,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天才”,并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兼“改革家”的姿态出现的,先后抛出了《哲学教程一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和生命形成(一八七五年),《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一八七 一年第一版,一八七五年又再版)、《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兼论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一八七三年第一版,一八七 六年又再版),组成“三路大军”,对马克思主义发起全面进攻,“向当代挑战”。杜林及其一伙一方面散布反动谬论来毒害党,妄图使之成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政党;另一方面,阴谋组织宗派集团,破坏党和分裂党,使得刚刚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造成了派别分裂和混乱的局面,严重地腐蚀着党的肌体。党内的杜林分子,如伯恩施坦、莫斯特、弗里切、恩斯等人,对杜林的这套谬论是十分攒赏的和欢迎的。杜林的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又是以某种所谓新哲学体系的形式出现的。杜林的哲学是个大杂烩。他把实证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力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当时社会民主党人中的影响不小,甚至象倍倍尔也一度受骗上当,并于一八七四年三月,在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上,发表了两篇题为《新共产主义者》的吹捧杜林的文章。党所面 ·265● ==========第273页========== 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彻底揭露批判杜林的反动理论,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就这件事向该报编辑李卜克内西提出强烈抗议。杜林的疯狂进攻,以及他在党内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危害,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重注意。一八七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对杜林及其一伙表示极大愤慨,他写道:“这些人以为,杜林对你进行了卑那的攻击,就使我们对他无可奈何,因为倘若我们讥笑他在理论上的无稽之谈,那就会显得是对他的人身攻击进行报复!”“总之,这件事把我气坏了,试问,难道不是认真考虑我们对待这些先生的态度的时候了吗,”①马克思在回信中指出:“‘我们对待这些先生的态度’只能通过对杜林的彻底批判表现出来”②。 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为了反击杜林及其同伙的猖狂进攻,肃清杜林反动理论的流毒,挽回杜林一伙造成的党内分裂和混乱的局面,使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恩格斯毅然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立即投入了这场战斗。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阐明自己为什么要写《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时,曾经作了这样概括的说明:杜林的猖狂进攻,“这件事发生在这样一种时候:德国社会党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一刚刚实现了合并,因而不仅大大地加强了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已经有 ①《恩格斯致马克思,(1876年5月24日)。k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 卷,第13一1生页。 ②《马克思致恩格斯(1876年:5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 卷,第15页。 ·266· ==========第274页========== 能力运用这全部力量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德国社会党正在迅速地成为一种力量但是,要使它成为一种力量,第一个条件是不让这个刚刚赢得的统一受到危害。而杜林博士却公开地着手在自己周围建立一个宗派,一个未来的单独的政党的核心。因此,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必须应战,把斗争进行到底。”①这场斗争关系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工人运动的命运和前途。恩格斯对杜林那一套东拼西凑的大杂烩, 十分蔑视,同时又以十分认真的态度来批判它,用了二年多的时间(一八七六年五月至一八七八年七月)去啃这个既酸又大的“酸果”,对杜林的谬论进行彻底的清算。《反杜林论》这一巨著,最初是以论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的,从一八七七年一月至 一八七八年七月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一《前进报》上陆续发表。一八七八年七月在莱比锡出版单行本。 恩格斯对杜林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遭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杜林分子的强烈反对。杜林分子莫斯特、弗里切、恩斯、瓦尔特希等人,不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替杜林辩解,并对恩格斯进行恶毒的攻击。他们甚至在一八七七年五月在哥达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不准在中央机关报刊登批判杜林文章的建议,妄图阻止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斗争十分激烈。当恩格斯抨击杜林的时候,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有些人是倾向于杜林观点的,他们甚至在党代表大会上公开地责备恩格斯。莫斯特和他的同伙提出不许《前进报》继续刊登恩格斯对杜林进行批判的论文,胡说什么这些论文“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感兴趣”;而瓦尔特希则捏造说,登载这些论文“使党受到了很大的 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寻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379页。 ◆267● ==========第275页========== 损害”,为杜林打掩护,安想使杜林免受“审判”。当时,李卜克内西驳斥了杜林分子的攻击与污蔑,并且提议在《前进报》的科学副刊上继续发表恩格斯批判杜林的论文,这个提议被通过了。杜林分子的阴谋遭到破产。 《反杜林论》这部光辉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种世界观、两条政治路线斗争的产物。它在斗争中产生,也在斗争中广为传播。这部著作中“所主张的观点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社会意识中,一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在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里。”①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同杜林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针对杜林的《哲学教程》等三部著作进行批判,并从三个方面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人性论,粉碎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暴力论,粉碎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攻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方面,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各种矛盾,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对社会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证。正象恩格斯在二版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论战转变为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 页。 ◆268· ==========第276页========== 阐述,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在《反杜林论》里得到了全面的论述和发展,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深刻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学说。《反杜林论》是以新的形式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一部巨著,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列宁认为,恩格斯这部反击杜林的论战性著作,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哲学总是为政治服务的。杜林的反动哲学理论,正是替他的反动“社会主义”作论证的,恩格斯也就首先从杜林的哲学理论开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通过对杜林反动哲学体系的批判,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首先集中地批判了杜林的唯心论先验论,同时正面地阐述了唯物论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正确地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针对杜林关于哲学研究的对象的分类:一是原则; 二是自然界,三是人类社会,即原则在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依次紧跟在后,其逻辑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谬论,揭示出杜林的先验主义哲学基础。杜林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 ①《<反杜林论>三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页。 ·269· ==========第277页========== 就有一种“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是这些“原则”的应用,应该与这些原则相符合。杜林把这些“原则”应用于自然界,建立他的自然哲学,进而运用其先验主义“原则”去考察社会历史,建立其历史观,即关于人类的学说。恩格斯在批判唯心论先验论时,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论反映论的原理,明确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①这是坚持了对事物的唯物主义观点,它揭露和批判了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了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阐明了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杜林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使思维脱离了人和自然界,恩格斯指出,思维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提出了“人和自然界”是思维的“唯一的真实的基础”的科学论断。恩格斯反复强调说明“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③。即使是象杜林认为的所谓纯粹观念领域的逻辑模式和数学形式,也决不是什么可以脱离实践,同经验完全没有关系的。恰恰相反,数和形的概念也是来源于现实世界。要有形的概念,首先就得有一定形状物体的存在,然后才能构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页。 ②同上书,第181页。 ③同上书,第74一75页。 ·270· ==========第278页========== 成形的概念。接着恩格斯论述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说明“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①而唯心主义者则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片面地加以夸大、绝对化,这就成为唯心论先验论的认识论根源。任何规律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在先,意识在后,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恩格斯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的诡辩手法,论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唯一的,我思维着存在,而“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因此,当我用统一的思想去思维存在的时候,存在就变成统一的了。恩格斯指出这是本末倒置、十足的唯心主义。因为思维的统一,来自客观物质世界统一,是先有现实的统一,才有思想的统一。而“存在”这个概念是模棱两可的,唯一正确的回答只能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关于世界最初是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即自身不变的状态,“统一的破坏”,这种自身不变状态便转变为运动状态,批判了杜林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将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面上学规点;论证了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提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的重要原理,说明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8页。 ②同上书,第83页。 ③同上书,第98页。 ●271d ==========第279页==========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的,它只能转移,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不是唯一的形式,还有物理、化学以及生命等运动形式。他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则是绝对的,“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对辩证的观点来说,这一切对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都只是相对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个别的运动趋向于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①唯物辩证法在考察事物时,主要是从它们的联系、连结、运动,和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把握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形面上学时空观,论述了辩证唯物沦的时空观。杜林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曲解时空的无限性,他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无限应该有个开端,作为时间的无限性也必须是有开端,否则就会出现可以计算的无限数列这种不可允许的矛盾。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无限序列是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确地阐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从而粉碎了杜林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从一开始的无限序列,向前是无限的,向后是有限的谬论。恩格斯驳斥杜林的没有矛盾的无限性时说:“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正因为无限性是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1页。 ②同上书,第89页。 •272· ==========第280页========== 矛盾,所以它是无限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止境地展开的过程。如果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限性的终结。”①说明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关系。无限只能通过许许多多的有限的具体阶段来实现。否认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就必然否定无限性本身。既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时空的无限性。 杜林错误地认为物质世界是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的,其结果就必然将上帝引进来。恩格斯唯物地解决了时空同物质的关系,论证了时空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闻,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②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思想是物质的反映,思想对物质的反映是一个过程,思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在道德与法的问题上,恩格斯揭露了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所谓“永恒道德”的谬论。杜林认为他的道德原则就是“永恒真理”,是永远不变的,人的思维具有“至上的意义”,人的每一认识都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所以,恩格斯为了彻底批判杜林在道德观、平等观和自由观上的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首先从他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开刀,然后一层层地剥下去。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所谓永恒的、绝对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发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杜林自吹他的哲学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具有“至上的意义”,拥有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0一91页。 ②同上书,第91页。 ·273· ==========第281页========== “无条件的真理权”,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就把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给封闭了。恩格斯强调指出:“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人们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就整个人类的思维的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获得绝对真理的,人们的认识是至上的、绝对的;可是,人类的认识又是通过一个个人的认识来实现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人的认识都是非至上的、相对的。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有限向无限发展的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接近的过程。这就深刻地阐明了认识过程中至上和非至上、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的辩证法。真理和谬误也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如果超出一定的范围,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了。“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如果再向前跨越一步,超出一定的条件,真理就会走向反面,转化成为谬误。 道德观和平等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部分的重要问题之一。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6页。 ②同上书,第130页。 ◆274• ==========第282页========== 超阶级的道德观和平等观,指出杜林研究道德和法所使用的也是先验主义的方法,他从先验主义的世界模式论出发,认为社会“最简单的要素”是由两个抽象的人所组成的,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它的“道德观”和“平等观”。恩格斯指出,杜林“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面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①。不是从现实本身推论出现实,而是从观念出发推论出现实。杜林在社会历史观中,则具体地表现为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引伸出超阶级、超民族、超历史的道德,提出所谓永恒真理的道德原则。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阶级论,科学地论证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根源。道德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一样,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和制约的;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自已特殊的道德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观。道德观念是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道德原则并不是什么超阶级、超历史、超时代的东西。道德观念是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的阶级都有各自的道德观念。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其自己的特殊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是由其阶级地位、经济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杜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只有阶级消灭了,“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② 杜林从他的先验主义的方法,虚构出社会最简单的元素,即两个抽象的人,这两个人的意志彼此完全平等的神话,这就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5页。 ②同上书,第184页。 ●275· ==========第283页========== 是杜林道德论的基本公式。这种超阶级、超历史的平等观,也是他的超阶级的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它完全是以剥削阶级的人性论为基础的。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及其阶级内容,说明有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自“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侯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①。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要求消灭封建贵族的特权,实际上是用资产阶级特权代替封建特权。伴随着资产阶级平等要求而出现的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其“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自由观上,杜林有两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一个把自由说成完全同必然没有关系的、纯主观的东西,是一种“合理的认识”和“本能的冲动”的“合力”,一个则认为自由是不能同必然相脱离的,而是受必然所制约的,是“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这种感受“总是以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恩格斯对杜林的折衷主义的自由观进行揭露和批判,第一次科学地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科学地点明了自由不是离开必然,而“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自由是以对必然性的认识为根据的,并以这种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已和 ①②<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6页。@同上书,第163一154页。 ·276● ==========第284页========== 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 在辩证法部分,论述了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对立。恩格斯在揭露杜林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驳斥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污蔑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批判杜林否定矛盾规律的形而上学观点,论证了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杜林认为矛盾在现实事物中是不存在的,矛盾仅仅属于思想范畴,同现实是没有关系的。“矛盾=背理,因而它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其目的就是否认阶级斗争,为他们的反动的杜会历史观和假社会主义制造理论根据。这种否认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就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他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东西,看不到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承认还是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这是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对立。恩格斯强调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①。由于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所以事物本身能够运动、发展、变化。正是两极的对立,“构成辩证自然观的核心”®。恩格斯用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人们的思维运动等大量事实,说明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或者是人们的思维中无不存在着矛盾,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虽在一个 、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 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矛盾。生命的发展,也是矛盾过程。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8卷,第160页。 ②同上节,第54页。 •277◆ ==========第285页========== 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来。在思维领域中,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身上的实际存在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从而论证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说明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过程本身之中。这就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指出了一个总的方向和方法。 恩格斯批判杜林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攻击,论证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杜林污蔑量转变为质是个“混乱的糊涂观念”,并且攻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污蔑马克思《资本论》是依靠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拐杖”写出来的,胡说什么马克思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借用黑格尔的量变为质这个观念套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妄图掩盖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为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辩护。恩格斯在反驳杜林的攻击和污蔑时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生产作了科学的研究分析之后,才得出货币变成资本是按量转化为质的规律进行的结论。马克思认为,“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相反地,这种转化的前提是单个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①这就是说,货币不就是资本,货币只有投入生产,生产剩余价值,即替资本家增殖财富时,才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1页。 ·278· ==========第286页========== 能转变为资本。为此,就得支付原料、劳动资料和工人的工资,这就需要一定的最低限度的货币额。并不是任何微小的价值额都足以转化为资本的。只是在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剖析之后,马克思才得出结论说:“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区别”。①这就说明量转化为质的客观性。恩格斯还以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事例来论证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还说这种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可见,马克思所讲的量变质变与黑格尔所讲的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讲的是观念的转化;而马克思说的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 ·是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不显著的变化,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质变是性质上的变化,是一种飞跃,处于显著变动的 由 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阶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种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所引起的。矛盾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决定了量变质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恩格斯深刻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唯心主义形面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否定观的差别。形而上学者由于否定事物内部矛盾,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只是外力作用 机 的结果。他们认为,否定就是“消灭”,就是“无”,如果我把大麦粒磨碎,我也就否定了大麦粒;如果我把昆虫踩死,我也就否定了昆虫。他们认为,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否认两者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和否定是对 ①《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2页。 ·279· ==========第287页========== 立的统一。肯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而是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也不是主观随意的否定,而是客观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必然结果。事物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立面斗争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不可能有质变,也就没有新事物的发展,但是,这种否定是在根本改变旧质的基础上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积极的否定。恩格斯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①,而是依每一事物的特殊性质,使事物借以发展的那种否定。各种事物的矛盾和发展形式是具体的,因此,否定的方式在这里首先取决于过程的一般性质,其次取决于过程的特殊性质。否认否定的普遍性和坚持抽象的否定都是错误的。 在《反杜林论》的第二编《政治经济学》部分,恩格斯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如价值、资本、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杜林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错误,指出杜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一剩余价值学说的攻击,是他向马克思主义发动全面进攻的“三路大军”中的一路。恩格斯对杜林的谬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同时,批判了杜林离开生产关系去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研究道德领域等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强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它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第3卷,第181页。 ·280· 거}. ==========第288页========== 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有政治问题,它离不开上层建筑、政治因素,必须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真正科学的基础上。 在杜林看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永恒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经济规律影分配不是为生产所决定的,而是和生产并行的独立过程。在政治经济学上杜林采取的也是唯心论先验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④。他还叙述了生产、交换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的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和交换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其中决定因素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分配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和交换。所以,政治经济学不是从道德和感情出发,而是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揭示出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这就充分说明,只有运用辩证唯物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才能正确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并透过现象揭示出本质、规律。 恩格斯集中地对杜林的唯心史观一暴力论进行了批判。暴力论是杜林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杜林不把社会的生产关系当成是社会的基础,相反地,认为政治奴役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暴力产生私有制,暴力决定分配,结果使社会上出现不平等现象,从而出现阶级。他把暴力看作是第 1 一性的东两,把经济关系看作是第二性的东西,用暴力解释私有制、阶级的起源,这样,“他就把全部关系弄颠倒了”@。其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页。回同上书,第201页。 ·281· ==========第289页========== 实,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谬论,分析了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了经济是第一性的,政治是第二性的,经济决定政治和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根据大量的历史材料,对暴力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正确地说明私有财产和不平等的产生决不是由于掠夺和使用暴力的结果,而是以社会经济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他指出:“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一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很显然,在掠夺者能够占有他人的财物以前,私有财产的制度必须是已经存在了,因此,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①不是暴力产生私有财产,而是私有财产产生暴力。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是以出现剩余产品和分配不平等为前提的,这个前提条件则是由于生产、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剩余劳动的结果。因此,暴力只是历史上一定的经济条件、一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对于某种生产方式来说,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它只不过是用来解决经济上的任务的一种手段。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必将灭亡的过程中,论证了经济决定政治、暴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它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恩格斯针对杜林关于暴力是绝对恶事的反动观点,对暴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2页。 ·282● ==========第290页========== } 力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阐明了暴力在不同条件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当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镇压劳动群众而使用暴力,这时暴力起着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当暴力掌握在革命阶级的手里,并运用它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时,革命暴力起着促进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恩格斯指出:“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一关于这些,杜林先生一个字也设有提到。他只是带着叹息和呻吟的口吻承认这样一种可能性:为了推翻进行剥削的经济,也许需要暴力,这很遗撼!因为暴力的任何应用都会使应用暴力的人道德堕落。尽管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涨,他还要这么说!而且这话是在德国说的,在那里,人民可能被迫进行的暴力冲突至少有一个好处,即扫除三十年战争的屈犀在民族意识中造成的奴才气。而这种枯燥的、干瘪的、软弱无力的传教士的思维方式,竟要强迫历史上最革命的政党来接受!”①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引用恩格斯上述这段话之后,强调指出:这是“恩格斯从1878年起至1894年即快到他逝世的时候为上,一再向德国杜会民主党人提出的颂扬暴力革命的论点”②。这是对革命暴力的颂歌,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基础。 恩格斯驳斥了杜林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歪曲和污蔑,阐明了资本的产生,剩余价值的由来,以及剩余价值和它的转化形式,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发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3一224贡。 ②《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87页。 ·283• ==========第291页========== 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变革。恩格斯指出:“由于马克思以这种方式表明了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剩余价值在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的支配下怎样才能产生,所以他就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占有方式的结构,揭示了整个现代社会制度在其周围凝结起来的核心。”①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才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灿烂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由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还揭露了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产生和发展,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各种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武最初诞生的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刚从一般没有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阶级的萌芽,但还没能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正是这种历史情况决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热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45页。 ·284· ==========第292页========== 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①但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提出工人解脱剥削和改革社会的各种设想方案方面,却“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其启发工人觉悟的思想材料。 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及其冲突,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反映。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指出生产和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经济关系的变化是一切社会变化和政治变革最根本的原因。“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它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以及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由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激化,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也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不得不在资本主义关系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部分地当做社会生产力来看待。垄断组织相继出现,老修正主义者就提出“卡特尔和托拉斯大概会给资本提供根本消除危机的可能”,“阶级矛盾有减弱和缓和下去的趋势”,并建立了所谓“资本主义和平长入杜会主义”的反革命理论。'恩格斯对这种反动理论进行批判时指出:“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9页。 ②同上书,第308页。 ③同上书,第318页。 .285· ==========第293页========== 者。它迟早总是要起来造反的,“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①,“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将夺取国家政权,并首先把生产资料变成为国家财产。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革命理论表现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反动的国家观,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杜林的“共同社会”中,普鲁士式的国家依然存在,军队、警察、宪兵等一律不能缺少,在他的“社会主义”中保持着普鲁士国家现有的一切。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反动观点时,论证了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指出现代国家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受侵犯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是资本主义的机器,是理想的总资本家,是资本家的国家。恩格斯还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提出的纲领性的要求和流行的口号一“自由的人民国家”进行了批判。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差别和对立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也消灭了。到目前为止,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都需要有国家。当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失去存在的条件。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将自行消亡。我们“应当以此来衡量‘自由的人民国家'这个用语,这个用语在鼓动的意义上暂时有存在的理由,但归根到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同时也应当以此来衡量所谓无政府主义者提出的在一天之内废除国家的要求”图。 恩格斯揭露了杜林鼓吹的“社会主义”不过是“特殊普鲁士式的社会主义”。在杜林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主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6页。@同上书,第323页。 ③同上书,第320一321页。 ·286● ==========第294页========== 义的生产方式应该保留,城乡差别和对立是不能消除的,旧式分工应该继续存在。恩格斯则指出:“担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①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消灭旧式分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按照杜会计划来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人直到现在受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奴役的状况。”@ 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所谓“普遍的公平原则”之上的,在他的“共同社会”中,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恩格斯认为,商品和货币是历史地产生的,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杜林要永远保持商品、货币,这就必然重新产生资产阶级,而导致杜林的“经济公社”的瓦解。所以,杜林的“经济公社”决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它只不过是经过粉饰的,贴上社会主义标签的资本主义。 恩格斯在同机会主义斗争中,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进一步高涨起来了,许多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各种机会主义斗争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世界观之后,仍然始终坚持开 ①《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3页。 ②同上书,第332页。 ◆287● ==========第295页========== 展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在经过同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杜林等机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斗争中,战胜了各种反动的思想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占了统治地位。如果说,它在四十年代时,还是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着的话,那末,到了八十年代,它已经是成为从西伯利亚起,直至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的其他国家,也都可以找到代表。这时,是“自由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时期。哲学战线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也愈演愈烈,“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领域内,…科学的官方代表都变成资产阶级和现存国家的喜无掩饰的思想家,但这已经是在资产阶级和现存国家同工人阶级处于公开敌对地位的时代”①。资产阶级的日益腐朽、堕落和反动,反映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是以复活德国古典哲学的形式出现的。在英国有所谓新黑格尔主义,在德国有所谓新康德主义。 当时在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其主要代表有布拉德雷(1846一1924)、鲍桑克(1848一1923年)等人,他们用主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代替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抛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推崇黑格尔的反动国家学说,宣扬资本主义是永存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中保守、反动的方面。他们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竭力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思潮在北欧,即斯堪的那维亚各国,也在流传着。 在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与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麻痹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竟然搬出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 ·288· ==========第296页========== 了已经破产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破烂货,加以粉饰,到处叫卖。这就是当时影响最大最环的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的最早代表是朗格(1828一1875年)和李普曼(1840一1912年)。 十九世纪末,新康德主义发展为两个派别:即马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柯享(1842一1918年)和那托尔卜(1854一1924年);弗莱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文德尔班(1848一1915年)和李凯尔特(1863一1936年)。前者着重对自然科学作唯心主义的歪曲,后者着重对历史文化方面进行唯心主义的渲染。其实都是一路货色,都抛弃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自在之物”从康德哲学中排除掉;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伦理学。一八六五年,李普曼在《康德及其后裔》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反动口号。朗格甚至写了一本题为《工人问题,它在目前和将来的意义》的书,企图在工人阶级中制造思想混乱。恩格斯在一八六五年三月 十一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对朗格的这本书曾经作过这样的评论:“是马尔萨斯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混合物,极力向各方面卖弄风情”①。柯亨疯狂地攻击科学社会主义。他极力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社会主义应当以资产阶级的伦理学为基础,取消阶级斗争,取消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他认为,康德是德国社会主义的真正的创立者。以康德的“天命”为基础的“伦理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柯亭等新康德主义者提出来的。李凯尔特还竭力污蔑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把它歪曲成是一种否定社会精神生活的庸俗经济学,胡说什么历史唯物论要把历史简单地归结为 ①《恩格斯致马克思(1865年3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第98页。 ◆289· ==========第297页========== 经济史。恩格斯在看到德国和英国的时髦哲学一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时,认为新黑格尔主义比重复康德主义的旧错误要好一些,“因为他希望这位大唯心主义者和大辩证论者能帮助人们看出浅薄的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谬误。”①新康德主义者妄图用康德哲学中的唯心论先验论和不可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康德主义这股资产阶级反动的哲学思想,已经渗入到国际工人运动。机会主义者正是把这种“时髦的哲学”作为自,已的理论基础,企图把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引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轨道上。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原来信奉的是杜林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这时又从资产阶级那里贩来了“摩登”的新康德主义,妄图以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来冒充、篡改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为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凑合,抹杀了无产阶级世界规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本区别。 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反映到党内来。一八七五年两派合并以后,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并没有停止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同他们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到一八 七八年十月,俾斯麦反动政府公布了“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这就使得党内两条路线斗争更尖锐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在实行白色恐怖,对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迫害,眼看“鞭子”政策扼杀不了工人运动,俾斯麦反动政府又来一着,就同时使用“糖果”政策,从掠夺来的财富中拿出 一小部分,用来腐蚀党内的不坚定分子,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 ①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45页。 ·290· ==========第298页========== 斗志。从一八八一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迷惑工人的“社会立法”:一八八三年疾病保险法、一八八四年意外灾难保险法、一 八八九年残废和老年保险法等等。并规定,凡领取国家救济金的人,无权参加选举。这就是俾斯麦的所谓“鞭子加糖果”的反革俞两手策略。 作为这种反革命两手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党内出现了以伯恩施坦、赫希柏格和施拉姆等人组成的“苏黎世三人团”,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集团。他们篡夺了刚迁到苏黎世出版的党的中央机关报的领导权,向俾斯麦屈膝投降,并公开发表 一篇臭名昭著的反党宣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路线的指引下,“苏黎世三人团”的反党阴谋很快被粉碎了。但是,在俾斯麦的“糖果”政策的腐蚀、收买下,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党的领导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议会党团内的反党集团,跟着俾斯麦的指挥棒团团转,在党内推行了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妄图把党变成资产阶级的附庸。 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在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发动党的组织和党员群众,揭露、批判议会党团的错误路线,并刊登了大量的书信、宣言和决议。议会党团承认了错误,少数顽固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处分。单纯组织上的处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思想上、理论上对机会主义进行清算,肃清流毒。 修正主义的头子伯恩施坦反对马克思主义,就是以新康德主义为依据的。伯恩斯坦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他们把新康德主义者鼓吹的所谓“伦理社会主义”搬到工人运动中来,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道德,反对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宣扬所谓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用康德的 ·291· ==========第299页========== 伦理学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使一些人在思想上造成了混乱。 因此,彻底批判新康德主义,提高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增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这是当时国际无产阶级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复活德国古典哲学的企图,彻底批判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理论基础,从哲学战线上击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猖狂进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为了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近 四十年来的哲学斗争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恩格斯认为,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①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一方面再版了《反杜林论》(一八八五年九月),另一方面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一《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暂学的终结》(一八八六年),一八八八年,恩格斯作了简略修订,并写了一篇序言,以单行本出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它批判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人性论以及英雄史观,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在哲学发展史上所引起的革命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这里得到更加详细的叙述。正象恩格斯自已所说的那样,“《欧根·杜林先生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08页。 ·292· ==========第300页========== 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①列宁认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同《共产党宜言》、《反杜林论》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人类认识发展史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在哲学史上科学地阐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论述了刻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科学标准,批判了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⑧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区分为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反映着两条不同的哲学路线,两个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它为我们提供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科学的标准,也是我们羯露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伪装、捍卫唯物主义党性原则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哲学上的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路线上的对立。唯心主义哲学总是为剥削阶级的统治作论证的,一切机会主义者 ①*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至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79页。 ②《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4卷,第219页。 ③同上书,第220页。 •293· ==========第301页========== 为了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必然要宣扬唯心主义谬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①这里说的绝大多数,它不仗包括所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包括象黑格尔这样的彻底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在内。辩证唯物主义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 一性,就是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不但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面且强调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思维能够认识思想本身的产物一现实世界。黑格尔唯心主义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这里,恩格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康德和休谟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恩格斯用实践对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作了有力的批判,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恩格斯在 ①②《路德鞋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4卷,第221页。 ·204● ==========第302页========== 这部著作中,揭露新康德主义的反动本质时这样指出:“如果德国的新康德主义者企图复活康德的观点,而英国的不可知论者企图复活休漠的观点(在那里休漠的观点从来没有绝迹),那末,鉴于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早已被推翻,这种企图在科学上就是开倒车”①。 恩格斯在一八九二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所写的导言中,继续对新康德主义宣扬的不可知论作了进一步的批判,并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恩格斯针对不可知论关于客观事物和它的特性,人们是无法知道的,人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这些事物和特性对他的感官所产生的印象的谬论批判说:“看起来,这种论点确实是很难只凭论证去驳倒的。但是在有论证之前,已经先有了行动。‘起初是行动'。在人类的才智发明这个困难以前很久,人类的行动已经解决了这个困难。对布丁的检验在于吃。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让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假如预期目的达到了,“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②。恩格斯对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批判,实际上也是从根本上批判了伯恩施坦之流的机会主义路线的理论基。因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之流,在一八 七九年已经提出了放弃党的最终目标,企图把工人运动局限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22页。 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2卷,第344页。 ·295• ==========第303页========== 在眼前的琐事上的机会主义路线。到了九十年代,他们就公开鼓吹康德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和康德的“自在之物”一样的东西,是只可信仰而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 恩格斯用历史堆物主义的观点揭露和批判了费尔巴哈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唯心主义的道德观,阐明了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它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因此,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①。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在“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一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这就使得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里,对历史上的伟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被弄得混乱不堪!恩格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剖析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实质及其反动性,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指出费尔巴哈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它的核心是所谓普遍的“爱”,把爱看成是方能的,可以克服和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哲学,就是妄图用超阶级的爱来调和社会阶级矛盾。不管他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它完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上,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④。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要害一人性论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机会主义鼓吹的阶级合作论的有力批判。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34页。 ②③④同上书,第236页。 ·296· ==========第304页==========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以往的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等等,都是以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个别英雄伟人的理想的实现和创造,根本不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有其不同特点,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尽管如此,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 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其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视规律性的。为此,就得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及其唯心主义历史观所造成的混乱,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已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①。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追求一定目的的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但是,决定人们的思想动机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必须研究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动力?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的动力时,主要应当特别注意研究促使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所以恩格斯强调说:“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文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②。它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应当通过对人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43页。 ②同上书,第245页。 ·297● ==========第305页========== 民群众的思想动机的研究,去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恩格斯论证了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杜:会发展的动力的原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是混乱模糊的,当时的阶级关系被披上一件等级的外衣,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封建制度,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简单化、明朗化了,它为人们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及其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已经看到,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政权斗争是政治斗争的中心,同时对这两个阶级的斗争作过初步分析说明。自从一八 三○年起,英国和法国的无产阶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恩格斯指出:地主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①。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阶级斗争是由手经济利害关系的冲突所引起,政治权力则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表新的生产力起来冲破封建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地,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代表新的生产力必然起来消灭资本主义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就充分表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方式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46页。 ·298· ==========第306页========== ) 内部的矛盾则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还系统地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国家、法律、哲学、宗教等社会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任何阶级斗争都要发展为政治斗争,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尽管要采取政治斗争的形式不同,但总是为经济利益而进行斗争的。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国家,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以往一切哲学,都把国家、法律和政治制度当成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经济关系(或“市民社会”)则是被决定的。其实,“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案”①,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它“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②。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然而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私法也不例外。因为私法在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揭示出国家的阶级本质,说明国家是上层建筑领域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提出了“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的著名原理。任何阶级斗争必然成为政治斗 ①②《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4卷,第247页。 ③同上书,第249页。 299 ==========第307页========== 争,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也必然采取政治斗争形式。恩格斯指出:“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①,恩格斯这些精辟的论述,武装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广大党员以及各国党,同时也是对伯恩施坦之流的右倾机会主义,利用新康德主义的“伦理杜会主义”否定暴力革命的谬论的有力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其变化是由“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②。“头脑中发生这一思想过程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到底决定着这 一思想过程的进行”®。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从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消灭,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被消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是,上层建筑并非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当它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修正主义者却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歪曲成经济基础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上层建筑则是消极的因素。对此,恩格斯给予有力的驳斥,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一八九O年九月二十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49页。 ②同上书,第253页。@同上书,第250页。 •300• ==========第308页========== ) 一日至二十二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 ·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一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问题,恩格斯后来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在《一八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 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置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②这 ①《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至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4卷第477页。 ②《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483页。 ·301 ==========第309页========== 就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又影响经济基础,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当它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时侯,能加速、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当它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时候,则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以至破坏作用。恩格斯的论述有力地驳斥了机会主义的歪曲,深刻地批判了唯心史观,捍卫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还论述了马克思怎样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哲学发展中的伟大革命变革,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指出,这个“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同情”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新康德主义不仅是十九世纪末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至今仍然是现代修正主义进行反马克思主义的破烂武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今天,苏修重新扯起了新康德主义的破旗。五十年代苏联哲学界普经批判过新康德主义说的“康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始祖”的谬论,而七十年代,他们却反转过来跟着新康德主义屁股后面转,也跟着叫嚷起“康德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来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者之一”,还说什么康德是“永久和平”的倡导者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苏修已经堕落到了何等地步!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54页。 ·302◆ ==========第310页==========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经验,概括了自然 } 科学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特别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优秀成果后创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到德国古典哲学为止的 一切旧哲学的终结,“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①,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同以往一切旧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又有严格的科学性,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光辉典范。列宁指出:“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② ①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78一279页。 ②《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 ·303· ==========第3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把哲学改造成为真正的科学的世界观。它不能代替对各门科学的具体研究,但它却是指导我们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由于阶级的烙印,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自然科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当时的哲学家往往凭借逻辑方法进行推演,他们企图站在科学之上,创造出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的科学”的终极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宣告了一切旧哲学这种妄称自已是终极的绝对真理体系的彻底破产。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时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公开申明自已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总是把自已的哲学说成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其实,旧哲学绝大部分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世界观,虽然也有个别的思想体系表现着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但他们都不能成为劳动人民改造旧世界,为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面斗争的思想武器,“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 ①《实践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61页。 ·304· ==========第312页========== 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纳入认识论领域,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了根本性的变革。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知识和才能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才有的。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的,人们的知识、才能一点也离不开杜会实践。马克思在总结旧哲学的根本缺陷时说,过去一切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可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们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把人们的精神活动看得高于一切,因此,这种哲学,既不能正确地说明世界,更不能革命地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提到首位,彻底克服了旧哲学所固有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予无产阶级和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哲学,是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已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它的任务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纬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固然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就是旧唯物主义也不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本来的面目,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①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第446页。 ·305● ==========第3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它不是书斋哲学,而是反映和指导实际斗争的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辟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掌握哲学、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认为客观世界是处在永恒的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其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否认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飞跃、质变,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种哲学是反辩证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是彻底的唯物论,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使之成为既研究自然,又研究社会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历史,发现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为现实的基础,每个历史时期由法律、政治、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构成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必须由经济基础来加以说明,从而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打破了长期来在历史观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了出去,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具有最伟大意义的革命变革。以往人们对 ·306● ==========第314页========== 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终于为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拾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①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却是唯心的,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基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作为生产斗争种阶级斗争的主体的人民群众,才是所史的真正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剥削阶级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观察社会历史的指导线索,使我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来是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从此以后,人类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 ①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 ·307• ==========第315页========== 在阶级斗争里,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也是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一切旧哲学终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斗争就此结束了,相反地,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两军对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斗争变得更为尖锐,更加复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斗争中产生,也是在斗争中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蒲鲁东等反动社会思潮斗争中创立了新的世界观之后,又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拉萨尔派、巴枯宁分子、杜林分子以及“苏黎世三人团”等机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中,进一步阐明和发展了辩 、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①。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道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施坦、考茨基、托洛茨基、布哈林,直至现代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刘少奇、林彪、邓小平,他们都耍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恶毒地篡改和阉割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粉碎了刘少奇、林彪这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深刻地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深刻地批判了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其流毒远未肃清,斗争还会长期进行下去。我们一定要避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 ①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1页。 ・·308 ==========第316页========== “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根据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努力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深入批判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胜利成果,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髙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增强捍卫和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团结起来,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309· ==========第317页==========